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10年第7期
编号:11912946
“和平餐桌”心理学:马斯洛的和平心理关切(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7月1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10年第7期
     需要依次满足的基础上,把对高级需要或对真善美等存在价值的追求视为人性发展的自然倾向。

    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时,安全需要就会出现。安全的直接含义是避免危险和生活有保障,引申的含义包括职业的稳定、一定的积蓄、社会的安宁和国际的和平等等诸多方面。当这些需要未能得到满足时,他就会对个体行为起支配作用,使行为的目标统统指向安全。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很好地得到了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就成为新的需要中心。处于这个需要层次的人,能体会到友情的可贵、家庭的美满,也渴望得到一定的社会与团体的认同、接受、并且与同时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个体就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异化感、疏离感等痛苦体验(彭运石,1999)。

    需要层次论是充分体现了马斯洛对和平的关切,也成为和平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依据。麻省理工学院心理系教授Staub(2002)则把需要理论运用到防止恐怖主义领域内。他认为暴力与恐怖主义的根源是多方面的综合作用的结果,比如困苦生活条件、资源分配的不公、遭受贬损的意识形态等并不能满足人的生存需要。Maoz(2008)认为使用“反对”恐怖主义的手段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必须从满足恐怖主义份子的需要出发,采用尊重、理解的态度关注边缘化群体,展开对话,才是从根本上防止恐怖主义活动的关键。而挪威和平心理学家加尔通(1996)在马斯洛需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他对和平内涵的深刻诠释,他认为和平就是满足了人类所有需要的、有尊严的幸福状态(christie,2006)。
, http://www.100md.com
    2.2从人性恶到人性向善:人性论

    在古代与近代的西方哲学和伦理学中,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人性观。一种是亚里士多德、霍布斯、边沁、达尔文的观点,认为人性是邪恶的,由人的生物本性所决定,不可能有很大改变。人只有通过法律的约束,以文明的方式行动,才能维持起码的社会生活。比如弗洛伊德对人性持有悲观态度,认为人类天生具有攻击性,战争不可避免。另一种是柏拉图、康德、歌德、卢梭等人的观点,认为人具有潜在的善。主张设计一种理想的社会并通过教育使人格获得发展(彭运石,1999,P25.)。

    对人类命运的关心与热爱,对和平、幸福的向往,以及对美好人性、社会的追求,贯穿于马斯洛的整个生命之中。从青年时代开始,他就立志证明人类能够走向和平与美好,并且终其一生,他都致力于人类的优良样品,自我实现者的研究,并据此提出了其以对人性的乐观估计为特征的心理学体系。

    马斯洛的人性论既不同于行为主义完全否定遗传的作用,进而将人视为由环境、教育消极决定的产物的人性论,又与弗洛伊德强调人性恶,强调人性压抑的人性论有着根本区别。他通过对动物、儿童、原始部落遗传学等方面资料的考察,发现尽管人在本性中也有一些趋向于邪恶的生物或遗传方面的决定性因素,这也是人类的似本能倾向。但如果以此判定人类在本质上是邪恶、有罪、刻毒、残忍、暴虐、凶狠的,就是错误的。因为这些本能的残余在多数人类身上十分微弱,破坏、敌对、攻击等尽管有遗传方面的原因,但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是基本需要手挫折所产生的习以为常的结果。马斯洛人性论实质上是一种强调人性向善与人性解放的人性论。
, 百拇医药
    2.3从存在价值到自我实现:和平人格论

    马斯洛所憧憬的是一种积极而健康的心理学。他主张通过健康人格的研究,刻画人性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为人类提供合理而有效的价值指引。以充分实现自身的人性潜能为理想的自我实现者具有诸多人格特征,包括客观有效地知觉现实。对自我与他人的全面接受、自发、单纯的美德、以问题为中心、富有非敌意的幽默感、抵制文化适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多地献身于对真、善、美等存在价值的追求等。

    他认为自我实现者是爱好和平的,有着善、公道等“存在价值”。在自我实现者“见于他们自身、见于他人、见于外界中”的“偏爱、选择、迫切需要、价值”,主要共有以下的和平价值观:(1)由于带来公正的感到高兴;(2)由于制止了残酷和压榨而感到高兴;他们希望善有善报;(3)他们憎恨罪恶的得逞,也憎恨在罪恶面前退避三舍的人;(4)他们更喜欢和平、安宁、文静、适意等等,而不喜欢躁动、格斗、战争等等;(5)他们憎恨(并与之斗争)腐败、残暴、恶意、不诚实、浮夸、假冒和伪造;(6)喜欢看到幸福,并促进幸福(彭运石,1999)。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具有多种人格特征,其中也包括以下热爱和平的人格特征:(1)对自己、他人以及整个自然表现出更大的认可;(2)思想言行比较自然、坦率和纯真;(3)对人类怀有一种很深的认同、同情和爱的感情;(4)有着深厚的人际关系,比一般人具有更多的融洽、更崇高的爱、更完美的认同和更多的摆脱自我限制的能力;(5)具有民主的性格结构,不以种族、地位、宗教为基点来看待人,完全无视他人的阶级背景、教育程度、政治信仰、种族和肤色;(6)能分辨善与恶、手段与目的;(7)深爱他人,同时也为他人所爱。(彭运石,1999.PP213—217.)
, 百拇医药
    Nelson在马斯洛和平个人的存在价值理论基础上,对“和平个人”的人格进行了重点研究,他“个人内心平和、人际行为与全球化态度之间的关联”的文章中(Nelson,2007)把和平的状态、态度和行为概扩成五个领域,包括:(1)自我内心平和;(2)与他人的和谐;(3)团体与族群和平;(4)全球人类的和平;(5)与自然的和谐。他根据这五个方面的变量制定了和平个人的人格模型,认为自我内心平和的维度包括:宜人性、愤怒控制(共情关注、民主原则和价值观、仁慈、宽恕、乐观、合作、信任等。Mayton则在Nelson的研究基础上开发了青少年和平人格量表,为青少年和平人格评价提供了可操作依据(Mayton,2007)。

    2.4从外在教育到内在教育:和平教育论

    马斯洛认为,作为潜能,人的似本能天性只能为实现人类的终极价值提供了必要的“种子”,而良好的环境则是人性能够赖以成长和实现的阳光、空气和水,“人的最高潜能自由在‘良好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马斯洛,1987a)”。马斯洛认为良好条件“可以总的概括为允许满足和表现”,“从促进自我实现或者促进健康的角度来看,(理论上的)良好环境应该是为个体提供所有必须的原料,让个体表达自己的愿望、要求,自己进行选择”(马斯洛,1987a)。以这样的思路,马斯洛提出了内在教育论,并为美国和平教育论(Bajaj,2008)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他主张内在教育论的关键在于新教育目标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教育目标就是人性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或者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教育应该使人学会成长,学习向哪里成长,学习分辨合意与不合意、选择什么与不选择什么。要教育个体“首先学会做一个一般的人,再学习做特殊的人(马斯洛,1987b)”。有了人格的健全, 百拇医药(刘邦春)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