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医药》 > 2010年第8期
编号:11933012
中西合璧文有品一片赤诚昭世人
http://www.100md.com 2010年8月1日 《家庭医药》 2010年第8期
     潘文昭教授是本刊编委,虽已在香港定居多年,但仍坚持拨冗为本刊撰稿,把他从事几十年中医工作的宝贵经验和技术奉献给广大读者,深受读者喜爱。近日,恰逢潘教授到南宁参加学术活动,记者对潘教授进行了采访。

    潘文昭,香港注册中医学院教授、主任中医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香港注册中医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香港中医》杂志、《家庭医药》杂志编委。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48年,既注重中医辨证,又注意西医辨病,擅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和尿路结石。出版《奇难杂症古方选》、《奇难杂症效方精选》、《常见病家庭自疗手册》、《日本台湾港澳中医验方选》、《中医验方选》、《中外名人长寿秘诀》等多部著作。他的作品常引用古诗,给文章增加品味和可读性。

    潘文昭教授很温和,很谦虚,也很幽默,面对记者的提问,潘教授始终保持着微笑,不厌其烦地进行讲解,没有一点架子。

    中西医结合有优势

    潘教授的父亲也是位医生,从事西医。从小受父亲的影响,他高考时的愿望就是能到大学进行西医学习。谁知,由于政策变动,最终被安排到了中医专业,这让他郁闷了好一阵。

    好在当时大学课程除65%的中医内容外,还有35%的西医课程,对他这位“西医爱好者”来说也算是一种补偿。参加工作后,有段时间他在基层单位工作,由于医务人员缺乏,他西医、中医一肩挑。“那段工作经历是一种锻炼,也是一种培养,对我日后的从医生涯有着重要意义。”潘教授坦言。

    也许正因为有着这么一段经历,潘教授坚定地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对于有些学者提出的“不赞成中西医结合,要让它们各自发展”的观点,潘教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不排斥西医,中西医结合更有发展优势。

    潘教授告诉记者,西医对细菌、病毒有深入的研究,还可以进行心电图、胸片、血常规、B超、CT等检查,通过微观变化对病情进行诊断、治疗,对疾病预后做出客观判断。比如一个肾病患者,在经过消肿利尿等一系列治疗后,浮肿等症状可以消失,表面看上去跟正常人无异,但要是尿常规检查还能发现蛋白,那表明患者还没有完全恢复正常,还可能会复发,这时就需要继续巩固治疗。要是换做中医,作出这样的判断是不容易实现的,但中医可以对患者进行干预性治疗,控制其疾病进展到严重程度。

    中医提出“治未病”的观点,在疾病没发生前进行预防性治疗。如严重胃病患者(严重程度可根据舌苔等综合判断)应提前进行防癌治疗,可通过服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又名韩信草)、石见穿(又名紫参)等清热解毒、活血化淤类药物来防止其恶变。这和西医的观点是不同的,但要是得到西医的协助配合(如胃病患者可通过胃镜检查判断病情),相信中医的“治未病”会更好得以实现。

    潘教授认为,没有西医的存在,就没有中医的进步。同样,没有中医的进展,西医也不可能发展得如此迅速。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虽然治疗观点不同,但总体都是在为患者着想,为医学进步做贡献!

    中西医结合要灵活

    对于目前一些生硬套用中医、西医治疗方法的做法,潘教授认为是不合理的。潘教授介绍,曾经有个50多岁的阑尾脓肿患者,病情严重到从腹壁就能看到明显突出的脓肿部位,在外科用青霉素等消炎治疗后,症状缓解不明显,只好请中医科会诊。中医科医生看过患者后,开了1副“大黄牡丹皮汤”(成分为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让患者分2次服用。没想到,第2天患者高高隆起的脓肿部位就消退近1/3,让患者惊喜不已。

    后来又遇到一个阑尾炎的患者。中医科医生检查时发现患者腹痛剧烈、腹部肌肉紧张如板状,认为患者不适合选择中医治疗。经行急诊手术,发现患者患的是坏疽性阑尾炎。对多数急性阑尾炎患者而言,用中医治疗治疗效果明显,能免除手术之苦,提高治愈率。但坏疽性阑尾炎不是中医所能解决的问题,这时,唯有选择外科手术才是正确之道。

    潘教授说,中、西医结合要灵活,不能盲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生病以后是选择中医或是西医,或者中西结合治疗,应根据实际情况去考虑。

    潘氏之中西医结合

    13岁以上都要量血压

    和许多中医科诊室不同的是,潘教授的诊室里一直摆放着血压计。13岁以上患者就诊时,潘教授都要给他们测血压。潘教授告诉记者,有些年轻人血压低,很可能存在熬夜导致睡眠不足、记忆力减退的问题,中医的说法就是“正气不足,阴阳失调”,这时就需要服用一些增强免疫力的药物,如生黄芪等。

    量血压对用中医治疗某些疾病也有指导意义。潘教授说,对于患有慢性疾病、身体状况差的老年人更要多量血压,如果血压偏低(编者注:可参考本刊2010年6月上旬刊《低血压治不治》一文)要提防缺血性中风。这是因为血压低时血液流速慢或是存在血小板增多,就很可能出现血管阻塞,脑供血不足,这在临床中也很常见,这时就要通过丹参、赤芍等活血、通络药物来预防缺血性中风的发生。

    药理研究发现,槐花(果实叫槐角)与芦丁有保护小血管,防止其硬化的功效。对于高血压患者,潘教授往往一开始就要用槐花,后面再加用降血压的药物,这样就能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心血管疾病可用三七

    通过心电图、心脏彩超等先进的西医检查技术,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都可以明确诊断。除服用倍他乐克、阿司匹林等护心西药外,潘教授提醒心脑血管患者,别忘了三七。

    临床研究发现,三七能降低心肌耗氧量,扩张冠状动脉,有活血化淤、护心的作用,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出血性心肌病、各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血压都有一定作用,对预防血脂异常和防治中风及其后遗症也有明显好处。

    对于三七的用法,潘教授赞成很多老中医的意见,认为不应煎服,煎服不仅浪费,效果也不好,推荐的服用方法是将三七磨成粉末装到0号空心胶囊(容量约0.5克)后吞服,每次2~3粒。

    潘教授提醒说,服用三七要注意剂量不能多,通常每天3克,分2~3次服用即可(每次最多1.5克),待症状有所缓解后可适当减少剂量。

    良好心情是治疗的催化剂

    采访结束前,记者表示,希望潘教授能再为喜爱他的读者说点什么,潘教授略一思索,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是著名作家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藤叶》——

    主人公琼珊生病了,她痴痴望着窗外的藤叶。她深信当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她也该离开人世。

    然而,经过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那片藤叶仍顽强地贴在墙上,它是藤上最后一片叶子。看着这迟迟不舍凋零的藤叶,琼珊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

    文章最后揭开谜底,那片树叶是老画家在最后一片叶子落下的夜里,画在墙上的。虽然是一个谎言,但叶子激发的信念力量支持琼珊与病魔抗争,并最终获得重生。

    潘教授说,现实生活中,有些患者在没被疾病打倒前,先被自己的心理负担压垮,这是非常遗憾的。他希望《家庭医药》的读者明白,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不管患上什么病,首先都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放松心情,释放压力,积极配合治疗,这样才能发挥最好的治疗效果。, 百拇医药(杨丽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