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医药》 > 2012年第4期
编号:12187760
“消防员”变身“纵火犯”
http://www.100md.com 2012年4月1日 《家庭医药》 2012年第4期
     罗先生前不久到外地参加学术会议,由于旅途着凉而出现发热、头痛及鼻塞症状,遂到当地医院就医。门诊先后静脉滴注青霉素、红霉素、先锋霉素等治疗后,头痛、鼻塞症状基本解除,但是体温却始终不降。于是,罗先生带着口服抗菌药提前回家并于翌日到医院就诊,医生了解情况后认为发热可能与使用多种药物有关,将他收住院后停用所有抗菌药。果然,罗先生的体温在次日即恢复正常,连续观察3天体温也均属正常。

    本是来参与“救火”(退热)的抗菌药,怎么反倒成了“纵火犯”呢?这还要从一种病说起——药物热。

    顾名思义,药物热就是药物引起的发热。有些患者用药前本来没有发热,用药后却出现发热;有的患者先就有发热等症状,用药后其他症状也有所缓解,但就是体温不降。如果确属药物热,无需再用药,把正用的药物停用,热自然便退。

    发生药物热的原因主要是药物过敏反应,它与患者的特异性体质有关。因此,其表现常伴有药疹,有的还有全身不适、肌肉或关节酸痛、淋巴结肿痛等表现。近年来发现,许多药物会导致药物热。
, http://www.100md.com
    首先,常见的“致热药物”有抗微生物类抗生素(如两性霉素B、青霉素、氨苄青霉素、万古霉素、头孢菌素类等,以两性霉素B最为多见)、抗肿瘤类抗生素(如博来霉素、更生霉素、阿霉素等,以博来霉素为多见)、抗结核药(以对氨基水杨酸钠、异烟肼和链霉素为多见)、磺胺类、抗组胺药、水杨酸类、巴比妥类以及甲基多巴、青霉胺、苯妥英钠、普鲁卡因胺、奎尼丁、阿托品、甲状腺素等。

    其次,较常见的“致热药物”有多黏菌素E、阿霉素、别嘌呤醇、硫唑嘌呤、肼苯哒嗪、呋喃妥因、丙基硫氧嘧啶、链激酶、肝素、非那西丁、保泰松、炎痛喜康等。一般来说,中药引起的药物热较西药为少,但也并不罕见,国内亦屡有报道。

    有趣的是,一些解热镇痛药也可能引起发热,如阿司匹林、消炎痛(吲哚美辛)、布洛芬等有时反“退”为“升”而引起发热,堪称是退烧药“自摆乌龙”。

    不过,药物热并不等同于疾病本身引起的发热,怎样判断呢?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 百拇医药
    ◇第一次用某种药后,如有药物热,多在7~10天后发生;若第二次用此药,药物热则可能在几小时至1天内发生。

    ◇用药过程中,已下降的热度再次出现或升得更高。

    ◇发热一般为高热,但精神状态良好,无急重病容,也无明显中毒症状。

    ◇发热不退,但体检、化验及相关辅助检查都未能发现感染迹象。

    ◇除表现发热之外,还可能同时伴皮疹、关节酸痛、淋巴结肿痛等表现。

    ◇以往曾有食物或药物过敏史。

    ◇停用“致热药物”后,一般两天左右即退热。

    对付药物热,一是患者不能自以为是地判定药物热而擅自停药;二是停用可疑致热药,若病情需要必须继续用此致热药时,应加用激素(如强的松等),以减轻发热及伴随的其他症状;三是若患者伴发严重皮疹和其他脏器损害,应酌用抗过敏药、激素类和维生素C,以加速康复。

    为了避免药物热发生,平时就要养成好习惯:一是要按医嘱用药,不滥用药物;如果是病毒引起的感冒千万别滥用抗生素,否则本来不发热而引起发热,或者低热转成高热。二是有特异体质者就诊时应主动告诉医师。三是禁止使用过期、污染药品。四是能不用药就不用药,特别是容易引起药物热者(如上面的常见“致热药物”)更要尽量避免使用。

    最后提醒一点,如长期发热,或治疗中与发热伴随的病情已改善但发热仍不退,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编辑/李宇杰 jtyy6728@163.com, 百拇医药(李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