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医学》 > 2011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162884
不同部位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1日 项艳丽 俞谦
第1页

    参见附件(3162KB,5页)。

     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是结肠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病变,肠壁局部血液灌注不良或回流受阻均可导致该疾病。目前认为,其主要病理过程是肠壁组织的缺血性损伤及缺血再灌注损伤。IC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该病好发于老年人,与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房颤、凝血功能异常、腹部血管损伤、服用药物等有关。大肠的血供来自于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及双侧髂内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在结肠脾曲发生吻合,但是30%的人存在吻合支缺乏。同样的,部分患者乙状结肠动脉及直肠上动脉的吻合支也存在缺陷或缺如。因此,结肠脾曲、直乙交界均为结肠血供的分水岭,分别称为“Griffith’s point”及“Sudeck’s point”。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57例Ic患者的一般特征、合并症、临床表现、治疗及复发情况等相关资料,探讨病变单纯累及分水岭者与累及其他部位者的病情及预后者是否有差异。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162KB,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