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护士》 > 2006年第6期
编号:11549180
帮助幼儿度过分离焦虑期等
http://www.100md.com 2006年6月1日 《家庭护士》 2006年第6期
     帮助幼儿度过分离焦虑期——让宝宝轻松入园

    史文敬 赵 静

    幼儿入幼儿园就像人生中第一次出远门一样,会由于对将要去的地方不熟悉而产生不安的心理。幼儿的这些表现称之为“幼儿入园的分离焦虑”。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幼儿顺利地度过分离焦虑期呢?

    幼儿产生分离焦虑的多种因素分析

    环境的变化孩子在家庭中成长起来,对自己家庭的生活环境非常熟悉。初到幼儿园,园内的各种生活环境对于孩子们来说是那样的陌生。摆满玩具的玩具柜、中午休息的小床、集体活动的小桌子、身边一个个不熟悉的面孔、一句句不常听到的语言提示、一些又一些具体的要求等等既新奇又神秘,既陌生又恐惧。由于陌生产生紧张,由于紧张孩子们往往用不停的哭声发泄心中的恐慌和焦虑。

    生理的变化在家中,孩子的许多生活问题都是由家长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离开了家庭来到一个新的集体中,没有了家长的呵护,孩子在一个新环境中由于紧张有时会出现拉、尿、吐等生理上不适应的反应。孩子的许多事情都需要成人帮助,基本的自理能力缺失往往也是孩子们产生分离焦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 百拇医药
    心理的变化新的环境中,身边没有了自己最熟悉的家人。环境的变化和自己生理的变化使得孩子在心理上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会使孩子在心理上不接受这个新的集体或排斥这个集体,从而产生了分离焦虑。

    幼儿入园前的准备

    在了解和分析幼儿产生分离焦虑的种种原因后,我们要根据孩子们的特点为他们做入园前的准备。

    引发幼儿兴趣在孩子自己比较熟悉的环境中让他认识自己将要一起生活的老师,和老师一起说说话、玩一玩。这样孩子到幼儿园时会觉得有个自己认识的人能和自己玩。有意识地将幼儿园里的事情讲给孩子听,引起孩子的兴趣,如:告诉他幼儿园里也有和家里一样的小动物标记在等着他,和他一起游戏,激发孩子到幼儿园的兴趣。这样可以减少孩子精神上的紧张和压力,从而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

    提前进行适应幼儿园正式开学前,家长可带孩子到幼儿园参加班上教师组织的各种活动。在教师、家长的共同带领下,孩子们逐渐熟悉幼儿园的常规要求,熟悉教师和小朋友,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们因为有了自己的好朋友而高兴,很多有意思的事情让他们不再孤单和紧张,当孩子们情绪稳定后,分离焦虑的问题就自然得到缓解。
, 百拇医药
    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能力A.自我服务能力:如穿、脱衣服,认识自己的物品,自己吃饭,自己如厕。B.能够向成人提出自己的需求,如要求喝水,请老师帮助更换衣服等。鼓励孩子在众人面前说话,表达自己的意愿。C.听从指令,服从简单的规则。如把玩具放回原处等。

    减少幼儿分离焦虑的方法

    家长和孩子共同游戏

    来到新环境孩子难免会紧张,在家长的陪伴下孩子自由地在班里玩玩具,熟悉班内的环境及学习生活环节、游戏内容。如在自己的小床上休息、洗洗手、喝些水、如厕等。家长的陪伴使得孩子熟悉环境变得像游戏和参观一样愉快,为孩子离开父母融入集体生活做好准备。

    创造宽松的环境。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集体

    刚入幼儿园的孩子难免有哭闹的现象,这是很正常的。有的孩子虽然自己表现出无所谓。但内心是非常焦虑的,一旦忍不住时就会大哭大闹,或者在午睡休息的时候从梦中惊醒。所以在刚入园时不要强求孩子不哭,而应掌握转移孩子注意力的方法。用游戏活动吸引孩子,达到减少焦虑和化解焦虑的目的。
, 百拇医药
    在这里要注意,有的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稍差,希望得到成人的更多关爱,如希望抱一抱、亲一亲(教师也应适度满足幼儿肌肤饥渴的需求),教师的关爱可增进师生感情,减少幼儿分离焦虑。

    树立好的榜样鼓励孩子积极模仿。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孩子们喜欢听表扬,愿意教师及时夸奖。在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孩子们的点滴进步。对高高兴兴来园的孩子要及时肯定,对情绪差一些的孩子要给予安慰,如:小食品的安慰,自己选择好朋友一同游戏、还可挨着好朋友的床一同午睡等。

    尽快熟悉园内生活常规和游戏活动内容

    让孩子尽快熟悉园内生活常规和游戏活动内容。如户外游戏前告诉孩子将去院子里做游戏,吃完午饭后要到睡眠室午睡等;孩子熟悉和习惯了每天生活和游戏的主要内容后,内心的不安和紧张就会逐渐减退。

, 百拇医药     孩子从家庭走出来,第一次接触家人以外的集体就是幼儿园。入园对孩子的一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孩子成长中一个重要的历程。孩子分离焦虑的产生与转变对孩子能否较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帮助他们尽快度过分离焦虑期,将会为孩子更好地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自《家庭医学·新健康》)

    让孩子把话说完

    程 艳

    一位母亲问她5岁的儿子:“假如妈妈和你一起出去玩,我们玩渴了,一时找不到水喝,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那么你会怎么做呢?”儿子小嘴一张,奶声奶气地说:“我会把每个苹果都咬一口。”虽然儿子年纪尚小,不谙世事,但母亲对于孩子这样的回答,心里还是多少有点失落。她本想像别的父母一样,对孩子训斥一番,然后再教孩子该怎样做,可就在她的话即将出口的那一刻,她突然改变了主意。
, 百拇医药
    母亲握住孩子的手,满脸笑意地问道:“你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儿子眨了眨眼睛,满脸童真:“因为……因为我想尝尝后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那一刻,母亲的眼里隐隐闪烁着泪花,她为儿子的懂事而自豪,也为自己给了儿子把话说完的机会而感到庆幸。

    每每读到这个故事,我都会因儿子感人的回答和母亲的高明肃然起敬。

    生活中,绝大多数年轻的父母对孩子在生活上十分关爱,可真正将孩子作为有人格尊严的人看待的父母并不多。孩子学习和生活上有什么问题,在向父母诉说时,父母稍不如意就打断孩子的话,轻则斥责,重则打骂,孩子只能将话咽回去。孩子说话得不到父母的重视,他们只能把自己的秘密埋藏在心里,做父母的因此就很难知道孩子的所思所想。孩子说话的权利得不到父母的尊重,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与父母产生对抗情绪,以至于双方相互不信任,沟通产生困难。

    不让孩子把话说完对孩子不利
, 百拇医药
    父母不让孩子把话说完,一方面不利于孩子表达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会使孩子产生自卑情绪。孩子向父母诉说,是提高表达能力、增强社会交往能力的极好机会。父母将孩子的这一机会剥夺,孩子的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在社会交往中就会出现表达困难,进而产生自卑情绪。而一个缺乏自信的人,很难谈得上心理健康,更难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父母应耐心让孩子把话说完

    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有独立的人格尊严,也有认知世界的独特视角,也有表达内心感受、阐述自己看法的自由。父母应耐心让孩子把话说完,孩子说得有理,应该赞赏,孩子说得不合理,可以进一步交换意见,直至解开孩子心中的疙瘩为止。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如果父母一味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强加给他们,剥夺了他们将话说完的权利,再有思想的孩子也会被抹杀得日渐平肩。

    (石志业摘自《成长故事》), 百拇医药(史文敬 赵 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