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性科学》 > 2007年第5期
编号:11542455
女同性恋性别认同和身份认同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07年5月1日 《中国性科学》 2007年第5期
     女性主义一般都倾向于社会建构论。社会建构论是对汇集在“建构”旗帜下的多种理论的统称。这些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将某些行为归属于男性或者女性只是一种社会习惯,社会性别既非内在的,又非固定的,而是与社会交互影响的结果,它会随着文化和时间的不同而改变。社会性别是由社会建构的,是社会和符号的产物;更有一些极端的社会建构论者认为,生理性别也非天生的,也会受到环境改变。

    劳丽蒂斯(Teresa de Lauretis)主张将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分开,“一个人并不必然因为具有某一性别的身体就会具有隶属于这一性别的一整套社会属性。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威蒂格(Monique Wittig)提出,“女同性恋在生理性别上属于女性,但是在社会性别上却不属于’女性’,她们不同男性恋爱,不同男性结婚,不同男性发生性关系,对男性没有性的欲望。她们的存在一方面说明人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并不总是一致的;另一方面说明人的主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完整的整体,难以简单归类。”女性主义同性恋研究者后来提出酷儿理论,主张解构男女性别划分结构,不存在固定的性别分类,性别是多种的。

    女性主义理论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崭新的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视角。李银河打破的是性行为角色和性别角色的关联,女性主义要求打破一切关联,社会建构的生理性别-社会性别-性倾向-性气质-性活动角色的一致性都要打破。具有女性身体的人不必然要表现社会要求的女性角色行为,同时,也不必然一定对男性才有性兴奋和性兴趣,而且也不必然是阴柔的,在性活动中不必然是被动的。这种自然而然一致性的想法是一致性社会规范在我们心里的内化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19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