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性科学》 > 2013年第11期
编号:12678856
爱情和内在伴侣(2)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1月1日 中国性科学 2013年第11期
     Fairbairn则更加精确的描述了陷入爱情中双方的动力,我们看到一方在另一方身上找到俄狄浦斯期及以前的母性、父性客体。婚姻关系中,妻子选了一个不能代表这些客体的丈夫,但他能鼓励她认同自己这些,也就是说丈夫认同她与客体关系中的童年自我[11]。进一步来讲,兴奋性和拒绝性的客体系统在意识和无意识层面的混合,这会发生在恋爱对象的性格中,却不一定与母性、父性客体直接相关。这些构成心理结构的系统,建立在个体与两个父母客体的独特适应中,及富有创造性的自我体验中,而且不同阶段这种体验和认知也会不同。当个体与父母客体的关系变化了,产生具有影响力的行为反应后就会产生体验[6,11]。这种体验一直在变,从口欲期生理上要完全依赖父母,有口欲满足要求,有时还会嫉妒养育者,到向父母展现自己的生殖器期,到俄狄浦斯期的竞争,以及放弃对乱伦客体的抱怨,到进一步的超越。所有这些阶段都含在内在客体关系系统中,个体会在目前恋爱关系中另一方的身上寻求表达和再工作。这些内在客体关系处在一个充满平衡动力和张力的持续状态下,而被压抑的部分总去寻求能够重新融入到自我剩余的意识层面中。
, http://www.100md.com
    3理想客体与内在伴侣

    一个人坠入爱河后,自我各部分间的界限会变得宽松,已建立起来的动力平衡会融化。婚姻中的情感承诺,反应的是个体对父母心理上的热爱和投入,并进一步刺激个体表达出被压抑了的自我。在情感承诺中,幻想通过紧张的身体表达出来,所以婚姻中的性的链接,不仅仅是肉体上的结合,也指彼此自我和其他部分的结合与互相渗透(Sharff & Sharff,1991)。

    恋爱的人对理想客体有意识的幻想,包含无意识中寻求一个性格上最匹配的人[12]。无意识的兴奋性和拒绝性客体系统中的自我部分或客体部分,被投射到了潜在的爱人身上,个体希望对方能够认同这些,但实际上潜在的爱人可能会认同,也可能不会认同。理想客体的选择会被无意识地抹上一层色彩,可以增加这个客体的吸引力,为这种选择带来更多的激情与兴奋;另一方面也会大幅减少这个客体的价值,但往往却没有减少它的吸引力。即使拒绝配偶身上不能接受的特质时,也是支持了坠入爱河的理想客体。
, 百拇医药
    对个体而言,无论是在自身发展还是结婚对象的选择方面,对“内在伴侣”的幻想是很重要的[6]。Klein(1952)觉得婴儿会对父母的性交关系产生幻想[13]。Ogden(1986)也认为,婴儿的发展不仅与母亲相关,而且也与父亲(或者是父亲中的母亲)有关。Bion(1962)提到恩爱的内在伴侣对于精神健康的重要性,他在母婴关系中提到母亲和丈夫关系的重要性:最初的时候,婴儿是被爱的,也是被需要的,但孩子还是会产生仇恨,因为他会失去喂养和安抚自己的乳房,还有陪伴自己的母亲,因为母亲要离开孩子,和丈夫呆在一起。即使后来孩子意识到这是父母有他们的理由都会这么做,但是孩子还是会产生被排斥的感觉[4]而产生仇恨。到俄狄浦斯期,孩子会在幻想下想杀死自己的竞争者,并且孩子也会担心失去自己所深爱的而离不开的父母,这时婴儿的内在伴侣会变成一对充满矛盾的客体。

    孩子一天天长大,学会向异性父母那里控诉,以解决那些难以忍受的冲突,并期望保持父母彼此恩爱的印象[3]。这个时候,内在伴侣要比任何个体的内在客体重要得多。如果父母真的是安全的一对,可以容忍孩子的攻击,那么这个孩子会在这个发展阶段能很好成长[14];如果父母虽然有时候意见不一致但彼此还是相爱的,那么孩子还会把一对恩爱而且灵活的伴侣内化到体内,这时的孩子的性驱力不会太极端,也不会消失,更不会对父母的一方产生怨恨;如果这对父母不能够常常呆在一起,孩子会害怕表达具有某种颇具破坏性的俄狄浦斯愿望;如果父母是分开的,孩子会有罪恶感[15];如果这对父母离婚了,孩子将会面临着一个严峻的任务:既要保持有一对伴侣彼此恩爱的幻想,还要不去扭曲父母已经离婚的现实。这种情景下,内在的客体也许已经是已断裂的客体。在孩子与其他的伴侣们交往的过程中,她(他)的内在客体还会进一步发展。最终经历了大量的伴侣关系后,青春期的孩子唤醒了自己俄狄浦斯时期的需要,从而形成内在的伴侣[12]。如果青春期时能够体验到足够多的伴侣关系,这时形成一个独立而具有人际调试功能的内在配偶,是非常重要的,也会帮助一位年轻人找到合适自己人生的人生伴侣。
, 百拇医药
    4小结

    从客体关系角度来看,爱情绝不是简单的对压抑性客体的替代性寻求,走入恋爱关系的男女代表着他们敢于认同俄狄浦斯父母,同时也克服了俄狄浦斯期的障碍。爱人不仅具有将无意识的色情和温柔、性和理想化的自我联系在一起,而且也在爱中吸收了攻击性。而我们的内部客体系统中也内化了父母之间的联系,这个内在伴侣关系不仅与母亲相关,而且也与父亲有关,内在伴侣的形成是俄狄浦斯时期孩子需要,孩子需要解决那些难以忍受的冲突,并期望保持父母彼此恩爱的印象。这个时候一对恩爱的夫妻对孩子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而在恋爱中,自我各部分间的界限会变得宽松,已建立起来的动力平衡会融化。在孩子与其他的伴侣们交往的过程中,她(他)的内在客体还会进一步发展。如果青春期时能够体验到足够多的伴侣关系,这时形成一个独立而具有人际调试功能的内在配偶,是非常重要的,也会帮助一位年轻人找到合适自己人生的人生伴侣。

    参考文献

    [1]Sternberg著.李朝旭等译.爱情心理学.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1版,2010:329-343.

    [2]Sharon S Brehm著.郭辉,肖斌,李煜译.亲密关系.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3版,2006:199-222.

    [3]Richard Beck. Communication and complaint attachment, object-relations and triangular love perspective on relationship with God.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Theology, 2006,34(1):43-52., 百拇医药(于飞 王艳艳)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