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性科学》 > 2014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708798
母婴规范诊治对先天性梅毒患儿RPR转变影响的临床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4月1日 夏兴海 黄慧华
第1页

    参见附件。

     本实验对先天性梅毒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了研究,发现先天性梅毒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其中以皮肤损伤、病理性黄疸、肝脾肿大、梅毒性鼻炎、贫血、神经梅毒等为主要表现,B组孕妇所产新生儿,出现皮肤损伤、病理性黄疸、肝脾肿大、骨损伤、贫血、神经梅毒等临床症状的比率明显高于A组,二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有患儿同时出现两种及以上临床症状。

    先天性梅毒现在已成为新生儿的常见传染性疾病之一,但大多基层医疗机构尚不能通过对病损部位、分泌物中梅毒螺旋体的直接检测来确诊,多是通过患儿的临床表现来诊断,但由于新生儿患者常缺乏典型症状等原因,导致诊断不准确,所以RPR和TPPA等血清学检查成为检查的主要手段[9]。对于大多数梅毒患者来说,无论其病情如何,只要TPPA呈阳性,则一生都为阳性,在临床上应用有限,RPR常被用作临床梅毒初筛的方法,且可作为判断疗效、是否复发等的指标[10]。本实验中,将其用于筛选新生儿的先天性梅毒发病率及治疗后疗效判断。A组孕妇所产的新生儿的RPR阳性率为55.0%,而B组孕妇所产新生儿的RPR阳性率高达93.8%,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是由于经规范化治疗后,孕妇体内的梅毒螺旋体被清除,母体垂直感染新生儿的几率降低,经胎盘侵入胎儿的RPR减少,由此我们发现,经规范化驱梅治疗可以显著减少先天性梅毒患儿的发病率,与文献报道[11]一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