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必读》 > 2014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2560856
儿童虽小,用药事大(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1月1日 健康必读2014年第11期
     误区六:破坏药物结构

    一些家长为了方便给孩子喂药,将药物的结构破坏,影响药物作用效果。肠溶类药物和缓释片类药物,如肠溶阿司匹林和茶碱缓释片等,就不能弄碎了服用。肠溶阿司匹林是治疗儿童风湿的药物,经过特殊加工,进入人体后,要在肠道慢慢溶解吸收,如果弄碎了,药物在胃中就被破坏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治疗儿童哮喘的茶碱缓释片和其他缓控释片,一般也不能弄碎,这类药物也是特殊加工,被放入到特殊的“囊库”里,从而保证药物的慢慢释放,弄碎后会影响药效。

    误区七:滥用抗生素

    很多家长的孩子一发烧、咳嗽,就会自行给孩子吃阿奇霉素或头孢菌素,有时候这种自行给药的方法确实让孩子的病情得到了缓解,但盲目地使用抗生素会加剧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孩子发烧、咳嗽应该首先到医院就诊,做相应的血象检查,判断是不是细菌感染。

    对于抗生素的使用,还有一些误区需要注意:有的家长对抗生素知识也有一定了解,大有谈抗色变的感觉,于是孩子病一好就立刻停用抗生素,其实这也是不正确的,因为没用够疗程也容易导致细菌耐药。

    还有的家长觉得孩子不可怠慢,于是到医院要求使用最新最高级的抗生素,其实抗生素并不是越新越贵的就越好,根据不同的感染部位和致病菌,选择最合适的药物才是明智之举。

    误区八:搭配不当

    如果孩子需要服多种药物,将服药时间错开半小时以上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方法。如活菌制剂药物就不宜和抗生素类药物同服,因为抗生素会破坏活菌,降低其活性。有的家长因为给孩子喂药困难,就将药混着果汁或者牛奶喂孩子,这也是不妥的。因为这些饮料中的成分复杂,和药物有可能发生作用形成沉淀,影响效果。

    除了以上误区外,家长在给孩子用药时还有三个易患的错误:一是搞混药名。《国家用药错误报告项目》统计显示,将近1/4 的用药错误因搞混药名所致。例如,用于儿童退烧的泰诺林和用于儿童感冒症状的泰诺。泰诺林是单一成分的药品,有效成分是对乙酰氨基酚。泰诺(通用名:酚麻美敏)是复方成分药品,含4种成分,除了对乙酰氨基酚外,还含盐酸伪麻黄碱、氢溴酸右美沙芬和马来酸氯苯那敏。由于收益不大,而且可能会有风险,现在不主张给小儿使用复方感冒药。对于儿童高烧不退,单一退烧成分的泰诺林是适合的选择,而如果搞混药名选了泰诺,则可能反而会给儿童带来嗜睡、乏力以及食欲不振等副作用。二是混淆药品包装,尤其是同一家药厂生产的不同药品。例如,儿童常用药泰诺林滴剂、美林滴剂和艾畅滴剂,是同一个药厂生产的3种不同药品,但它们的外包装越做越像,不仅尺寸大小相似,连颜色都趋于一致。如果家中有长相相似的药物,家长就需要格外小心,在给宝宝用药前切记仔细核对,必要时找人核对,以免拿错药、用错药。三是弄错剂量。药品有不同的剂量单位,比如毫升(ml)、毫克(mg)等。有的时候,一些医生还喜欢用简写,这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在此提醒家长们一定要仔细识别。例如,抗过敏的西替利嗪滴剂,两岁以下儿童每次用的剂量是0.25毫升(相当于2.5毫克),有些医生喜欢写2.5 毫克,如果把这里的2.5毫克错看成2.5毫升,那给孩子服用的量就达到中毒量了,严重者会导致儿童死亡,美国就曾报道过这样的例子。泰诺林在中国市场上有两个浓度的产品,混悬剂的药物浓度是160毫克/5毫升,而滴剂是500毫克/5毫升,如果家长不仔细核对浓度,很容易给错剂量。

    儿童用药怎把握

    我们经常在药品说明书上看到这样4个字:“小儿酌减”。“小儿酌减”到底是要减多少呢?这种情况一般最好遵医嘱。当然药品说明书上有时也会写上几岁到几岁是什么剂量,或者几公斤到几公斤是什么剂量,指示相对比较明确。

    临床上通常计算儿童用药剂量主要有4个依据:年龄、体重、体表面积和药品说明书。

    第一种:也是最常见的,即按小儿体重计算用药量。一般药物都是按小儿每天每公斤体重用多少mg,因此,首先需要计算小儿体重。在不方便称体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年龄,用公式推算出小儿的体重:

    1~6个月:体重(千克)=月龄数×0.6+3

    7~12个月:体重(千克)=月龄数×0.5+3

    1岁以上:体重(千克)=年龄×2+8

    知道了小儿的体重,乘上某药每公斤体重每天的药量,然后再分次服用即可。

    如:5岁小儿因病需要服红霉素,其体重为5×2+8=18公斤;红霉素的药量为每公斤每天20~30毫克,则其每天口服红霉素的总量为20~30毫克×18公斤=360~540毫克,如分3次服用,则每次服150毫克左右就可以了。

    第二种:按年龄计算,初生~1个月为成人量的1/15,2~6个月为1/10,7~11个月为1/5,1~2岁为1/4 ,3~4岁为1/3,5~6岁为2/5,7~9岁为1/2,10~14岁为2/3,18岁时即与成人用药剂量相同,这个方法较为粗糙。

    第三种:按体表面积计算,适合于各年龄段的小儿,也是比较合理和正确的计算方法,但这种方法计算复杂,多在医院由医生计算使用,不宜在家庭使用。

    (据《发明与创新·大科技》、《人人健康》等综合) (本刊编辑部)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