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心律失常 > 心房扑动(心房颤动)
编号:13777488
心房颤动的危害
http://www.100md.com 2010年7月1日 《健康必读·下半月》 20107
     中图分类号: R541.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0)07-0206-01

    房颤是指心房发生每次350---600次不规则的冲动引起不协调的心房肌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按其发作的情况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房颤,前者以初次发作在24—48小时以内的房颤,慢性房颤又可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依据心室率快慢可分为缓慢性房颤(心室率小于100次/min),快速性房颤(心室率>100-180次/min)及极速性房颤(心室率>180次/分),按心房波粗细分为粗波型房颤和细波型房颤。

    房颤的心电图特点,房颤的心室率主要取决于房室交界区—希浦系统和旁道前传有效不应期长短。房室交界区—希浦系统不应期病理性延长,更多的f波因干扰与阻滞未能下传心室,心室率缓慢而不规则。心室率<60次/分者称为缓慢型房颤,心室率慢至35次/min者可有交界性逸搏或室性逸搏。f波下传的R-R间期在2秒以上者,称为心房颤动合并心室长间歇,提示有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交界区—希浦系统有效不应期短,f波下传心室的频率加快引起快速心房颤动。凡f波下传的心室率在100-180次/分之间者,称为快速型心房颤动,凡f波下传的心室率在180次/分以上者,称为极速型心房颤动。前向传导的不应期<330ms时,易发生极速型心房颤动。
, 百拇医药
    房颤的形成机制,房颤的方式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早期研究主要提出两种假说“多发子波折返”假说和“局灶驱动伴颤动样传导”假说。随后研究证实,肺静脉,上腔静脉,左房以及marshall韧带和人类房颤的发生有关,在“多发子波折返”假说和“局灶驱动伴颤动样传导”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肺静脉波”假说。这一假说认为肺静脉及其周围的心房组织是房颤维持的关键部位。一方面来自肺静脉的局灶快速兴奋在此处易于出现颤动样传导,另一方面,在此容易形成折返激动,从而房颤更容易维持。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房颤的机制很可能是局部驱动伴向周围的颤动样传导。“多发子波折返”仅仅是房颤时心房激动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不是房颤维持的关键因素。驱动房颤的局灶兴奋可以使一个或多个局灶的自律性升高或触发活动,但更可能是位于心房某个固定部位(特别是肺静脉前庭部位)的具有完整折返环路的折返激动。

    房颤的危害:

    降低心功能 心率快和节律不齐可使病人感到心慌,体力活动受到限制,生活质量下降。心跳频率过快,易诱发心功能减退,同时也影响心脏正常排血功能,降低身体各脏器的血液供应,最终导致慢性心功能不全。主要原因在于:由于失去心房辅助泵血功能,至使心脏每次波动排出血量降低了25%--30%。
, 百拇医药
    增加致残率 心房收缩紊乱,易在心房壁上产生“附壁血栓”,即血凝块。新鲜的血栓黏附不牢,易脱落,血栓随血流而移动,可堵塞血管,导致脑,肾,脾,肠,肢体的缺血,并引起坏死。心房颤动引起脑中风偏瘫的发生率较正常人高5-15倍,极大的增加了致残率。

    增加病死率 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和长期心率加快可导致心力衰竭,增加病死率。心房纤颤者病死率较正常人高2—4倍。

    增加猝死率 预激综合征若合并心房颤动,是极为危险的,若患者快速心房激动经旁路下传心室可能导致心室颤动,引起致命性心跳骤停而猝死。

    鉴于心房颤动的后果严重,因此应积极地加以预防和治疗。

    作者单位:200023 上海市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心电图室, 百拇医药(季晋和)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心律失常 > 心房扑动(心房颤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