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必读·下旬刊》 > 2013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366382
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心肌缺血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3年3月1日 查克岚
第1页

    参见附件。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03-0275-02

    【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心肌缺血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100例心肌缺血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两组诊断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ST段降低幅度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的检出例数和阵次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进行分析可得,临床对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实施动态心电图诊断效果显著,检出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无心肌缺血;诊断;应用

    引言:、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100例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50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其中有31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年龄在26~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74+/-5.28)岁。有23例患者的年龄在26~59岁之间,27例患者在60岁以上。将本组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标准

    1)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降低>0.1mv;2)ST段每次发生降低性移动的时间间隔>1分钟;3)ST段降低性移动持续>1min;4)将检测基准定为J点后0.08s,心率每分钟<120次;将检测基准定为J点后0.05s,心率每分钟>120次;5)ST段发生变化的原因可以将心室肥厚、药物影响、传导阻滞等排除在外[1]。

    1.3 方法

    运用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进行全天候的动态心电图记录,在对动态心电图进行记录的同时,对Ⅰ、Ⅱ、Ⅲ、AVR、AVL、AVF和V1~V612导联的心电图变化进行记录。在对缺血性ST段进行诊断时依据1*1*1的标准,也就是说,ST段从J点向后80ms开始呈水平或下斜>1mm,持续时间>1min;再次发作:再次发作的ST段在回复极限≥1min后出现再次下降并>1min。将患者的生活饮食和发病时的相关症状及出现心肌缺血症状的时间和感受详细记录下来[2]。如果患者在发生心肌缺血时并没有发生相关并发症,则诊断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1.3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用均数(x+/-s)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用t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如果P<0.05,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肌缺血发作时的ST段降低幅度和持续时间比较

    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心肌缺血发作持续时间明显较长,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发作时ST段降低幅度方面,二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 2.2 观察组患者心肌缺血发作情况

    观察组患者在上午6:00~12:00这一时间段心肌缺血的发作阵次最为频繁,占总阵次的40.37%;凌晨0:00~6:00这一时间段心肌缺血的发作阵次最不频繁,只占总阵次的14.37%。60岁以上的患者心肌缺血发作阵次比26~59岁的患者频繁得多。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2.3 两组患者心肌缺血检出情况比较

    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具有较高的检出例数比例和阵次比例,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3 讨论

    3.1 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优越性

    在解剖上,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多数情况下比较明显,具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各种原因导致其并不伴有心绞痛等症状,该病最常发生在老年冠心病患者身上。由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发病隐匿,具有较低的常规心电图检出率,而传统的2、3通道动态心电图由于导联原因,无法准确判断心肌缺血的范围和部位。动态心电图的盗链位置类似于常规心电图,可以对患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状态下的心脏点活动进行长时间的监测,因此能够促进无症状心肌缺血检出率的显著提升[3]。本研究结果显示,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具有较高的检出例数比例和阵次比例,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同时,观察组患者在上午6:00~12:00这一时间段心肌缺血的发作阵次最为频繁,占总阵次的40.37%;凌晨0:00~6:00这一时间段心肌缺血的发作阵次最不频繁,只占总阵次的14.37%。60岁以上的患者心肌缺血发作阵次比26~59岁的患者频繁得多,表明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主要发作时间是上午,主要发作人群是老年患者。

    3.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生的原因

    1)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生时患者具有较强的心肌缺血程度或没有达到心绞痛发作的阀值;2)发生早期患者体内的脑啡肽和内啡肽的浓度增加;3)患者心脏的疼痛神经受损;4)患者心肌的超微结构在心脏1次或短暂缺血后对随后更为严重且长时间的缺血性损伤产生耐受的作用下改变减轻,同时心肠会在短暂心肌缺血反复多次出现的影响下产生缺血预适应,心肌顿抑或心肌冬眠是其主要表现。本研究结果显示,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心肌缺血发作持续时间明显较长,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和其他时段相比,患者在每天清晨到上午睡醒后数小时内具有较高的心血管事件发生频率,同时,缺血型ST-T会在患者起床、进餐、活动量增加的情况下改变。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由于缺乏临床症状,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因此这在无形中就增加了心肌缺血的危险性[4]。总之,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47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