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社区医学杂志》 > 2010年第17期
编号:11951545
中西医结合序贯治疗胆囊结石100例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9月1日 《社区医学杂志》 2010年第17期
     [摘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序贯治疗胆囊结石的疗效。方法将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90例、观察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治疗,两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观察组在治愈率、好转率方面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序贯治疗胆囊结石具有疗效明确、不良反应小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序贯疗法;胆囊结石;疗效

    [中图分类号]R657.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7-0072-02

    胆囊结石为一种临床常见病,其发病多与饮食不节、嗜酒等因素和长期肝气郁结等有关。轻者可没有明显症状,或仅出现纳呆、腹胀等。重者可出现阵发性右胁肋部疼痛、体温增高、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虽然近年来腹腔镜的应用使外科治疗胆囊结石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胆石残留、再生和肝内胆管结石的继发等问题仍难以解决,因此保守治疗依然在胆囊结石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自2006年5月~2009年12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胆囊结石100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5月~2009年12月在本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胆囊结石患者190例,均符合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胆石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诊断标准:①症状:右上腹或中上腹闷胀感,有时可有胃部灼热、嗳气、反酸及腹胀等;伴有感染者可有右上腹疼痛;②体征:部分病例莫菲氏征呈阳性;③辅助检查:B超或x线胆囊造影提示为胆囊结石。病例排除标准:胆囊管、胆总管因器质性病变而致管腔狭窄者;妊娠期胆石症、胆囊萎缩、胆囊充满型结石;伴有胆囊结石的急性并发症,如急性胆囊炎、胆管炎、胰腺炎等;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消化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或精神病者;用药后有严重不良反应或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者。1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观察组)与常规治疗组(对照组)。观察组100例,男42例,女58例;年龄31~65岁,平均(42.6±5.6)岁;病程2个月~4.5年,平均3.1年;团块状单个结石26例,颗粒状结石61例,泥砂样结石13例;1枚者48例,多枚者52例;结石最大径<4 mm者58例,4~10 mm者34例,≥10 mm者8例。对照组90例,男40例,女50例;年龄30~62岁,平均(43.2±5.3)岁;病程1.5个月~4.0年,平均2.9年;团块状单个结石23例,颗粒状结石65例,泥砂样结石12例;1枚者43例,多枚者47例;结石最大径<4 mm者49例,4~10 mm者31例,≥10 mm者1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 百拇医药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熊去氧胆酸0.15g,每日2次口服,溶石利胆;伴发热者及时给予头孢拉定、头孢哌酮及左氧氟沙星等抗感染,胆绞痛者给予654-2或阿托品解痉止痛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第1周活血、利湿、消肿为主。方剂:丹参、赤芍、泽泻、滑石(单包)、茵陈、茯苓、白术、黄芩、黄连、甘草。第2周清热、利胆为主,方剂:乌梅、茵陈、大黄。第3周以疏肝、利胆、理气为主,恢复胆囊功能,预防结石再形成,方剂:柴胡、白芍、郁金、茵陈、栀子、木香、黄芩、陈皮、枳壳、焦三仙。第4周大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郁金、金钱草、海金沙(包)、枳实、法半夏、陈皮、生大黄(后下)、生甘草。大便干结者加芒硝(冲服)10g。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保持大便每日4~5次。此后第2个月再重复上述4周的治疗,共服用至6个月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进行B超或x线胆道造影检查,观察胆囊结石是否存在及结石大小变化,观察临床症状,检查肝肾功能,于2个疗程后做疗效分析。
, http://www.100md.com
    1.4 疗效判定标准痊愈: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症状体征全部消失,经B超、x线胆道造影复查2次以上,证实胆囊结石消失,胆道清晰,胆道无扩张。显效: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经B超、x线胆道造影复查2次以上,证实胆囊结石排出2/3以上,或单个结石减小1/2以上。好转: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症状及体征明显缓解,经B超、x线胆道造影复查2次以上,证实胆囊结石排出1/3以上,或单个结石减小1/3以上。无效: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好转,经B超、x线胆道造影复查2次以上,证实胆囊结石无变化,无结石排出。

    1.5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8%,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 百拇医药
    2.2 不良反应观察组在服药期间,出现2例轻度腹泻,未作特殊治疗,数日内自行缓解。未观察到其它不良反应。

    3 讨论

    胆囊结石是临床多发病、常见病、难治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胆囊结石发病在我国呈较快的上升趋势,部分地区患病率已达10%,接近世界发达国家胆囊结石10%~15%的发病水平。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胆囊结石的形成是一种多因素的极其复杂的病理过程,其中胆囊运动障碍是形成胆囊结石的重要因素。大多数胆囊结石患者空腹胆囊容积和高脂肪餐后残余容积增大,胆囊收缩功能下降,胆囊排空率显著降低,造成胆汁淤积,形成过饱和的胆固醇胆汁,易于形成胆固醇结晶,同时,胆囊运动过缓使胆固醇结晶在胆囊中滞留时间过长,易聚集形成结石。目前西医主要选择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但由于为创伤性治疗,多数患者不愿接受。西药保守治疗主要应用熊去氧胆酸,可增加胆汁酸的分泌,降低胆汁中胆固醇的浓度和饱和指数,有利于结石中胆固醇的溶解,用于治疗胆固醇结石,但对胆红素结石无效。
, http://www.100md.com
    我国传统医学认为胆囊结石属中医之“胁痛”范围,病位在肝、胆,病机为肝胆湿热,疏泄不利,煎熬成石。胆为中精之府,胆汁受肝之余气而成,湿热内蕴,肝胆失于疏泄,胆汁久瘀不畅而凝结成为结石。笔者针对胆囊结石发生的病因病机,以和解少阳、清利肝胆、通腑攻里为法,按照审因辨证论治原则组方。方中柴胡、黄芩、郁金、金钱草、枳实、生大黄等可使胆汁分泌增加,松弛扩张胆囊管,促进胆囊收缩,使较小之结石由胆囊排出,体现了“腑以通为用”的思想。另外方中含有的大黄、茵陈、金钱草等多味中药同时具有抗炎、抗微生物等作用,对于胆囊结石的抗感染治疗均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笔者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0%,对照组为77.8%,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可明显提高胆囊结石的疗效。

    总之,中西医结合序贯治疗胆囊结石,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易于患者接受,便于临床推广。, http://www.100md.com(席 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