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社区医学杂志》 > 2010年第19期
编号:11965784
药物致锥体外系反应浅谈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0月1日 《社区医学杂志》 2010年第19期
     [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9-0054-02

    锥体外系指在中枢锥体系以外的连接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丘脑、小脑网状结构及神经元的神经束和传导系统。其结构较复杂,涉及脑内许多结构,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通过复杂的环路调节肌张力、肌肉的协调运动与平衡。这种调节功能有赖于其调节中枢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和乙酰胆碱的动态平衡。当多巴胺减少或乙酰胆碱相对增多时,则可出现胆碱能神经亢进的症状,出现肌张力增高、面容呆板、动作迟缓、肌肉震颤、流涎等帕金森综合征样症状;急性肌张力障碍,出现强迫性张口、伸舌、斜颈、呼吸运动障碍及吞咽困难;静坐不能,出现坐立不安、反复徘徊;迟发性运动障碍,出现口一舌一颊三联征,如吸吮、舔舌、咀嚼等,此即为锥体外系反应。众所周知,抗精神病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之一是锥体外系反应。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药物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并非抗精神病药物所独有,非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逐渐增多,现分别叙述如下。

    1 抗精神病药致锥体外系反应

    锥体外系综合征是抗精神病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占锥体外系反应的22.8%,包括吩噻嗪类、丁酰苯类、硫杂蒽类以及一些新药如联苯丁哌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12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