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健康文摘B版》 > 2010年第11期
编号:12016825
中国乙肝感染率明显下降等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1月1日 《中外健康文摘B版》 2010年第11期
     根据1992年乙肝血清流行病调查数据,我国有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而最新的数据表明,我国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已从1.2亿降至0.93亿.我国已由乙肝的“高流行地区”降低到了“中流行地区”水平。5岁以下儿童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已降低到0.96%,提前实现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乙肝控制目标。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于2005年6月公布的《中国肝炎的流行现状及其相关问题分析报告》显示,仅有19%的患者接受了抗病毒治疗。于2005年12月颁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首次明确指出乙肝的治疗目标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第一次凸显了乙肝抗病毒治疗在乙肝治疗中的基石地位。截至2008年,40%的慢性乙肝患者接受了抗病毒治疗,与《指南》发布前比较,增长了一倍多。

    虽然抗病毒治疗目前还不能彻底清除乙肝病毒,只能长期抑制病毒复制,但是它减缓了疾病进展,因此重型乙肝患者,以及由慢性乙肝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的病人在不断减少。有数据显示,慢性乙肝患者接受强效低耐药抗病毒药物治疗3-7年后,几乎100%患者的乙肝病毒载量降到不可测水平。肝脏组织学方面。96%的患者肝脏炎症明显减轻,88%的患者肝纤维化明显减退,所有肝硬化患者的肝纤维化都有所改善。
, 百拇医药
    12年前,第一个乙肝口服抗病毒治疗药物拉米夫定正式应用于乙肝治疗,拉开了中国乙肝口服抗病毒治疗的序幕。然而,病毒变异和耐药的出现曾让很多医生一度对抗病毒治疗产生了困惑,导致了当时一些该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虽然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在过去几年中有了显著下降,但是根据卫生部发布的数据,我国当前仍然有两千万例慢性乙肝患者。

    有关专家指出,由于现有的治疗手段还不能彻底清除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所以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应首选强效低耐药的抗病毒药物,长期抑制病毒,使病情得以稳定控制,并遏制疾病向肝硬化、肝癌进展。有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初治患者接受强效低耐药的抗病毒药物治疗6年后,累计耐药发生率仅为1.2%。

    (摘自《广州日报》)

    “有毒”中药能不能治疗癌症

    王君平
, 百拇医药
    在第十一届全国血液学会议上,陈赛娟院士报告了一项新成果:三氧化二砷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直接作用于CBL基因,这就意味着,三氧化二砷同样可以应用到与此相关的肠癌等多种肿瘤。

    砒霜通常被认为是“毒药”。三氧化二砷是传统中药砒霜中的主要成分,如今被血液肿瘤学界公认为最重要的里程碑式药物之一。原因在于,我国科学家第一次用生物化学的方法,从分子水平阐明了治疗白血病的作用机理,进而用现代医学方法阐释了中药方剂“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

    长期以来,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多人往往以某个单一成分是否有毒来判定中药材是否有毒,这是欠科学的。

    其实,中医对中药毒性早有认识。10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就将中药分为上、中、下品,并指出“下品多毒,不可久服”。明代的《本草纲目》更将有毒中药细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四级。在中医里,毒性作为药物性能之一,是一种偏性,以偏治偏。
, 百拇医药
    中医历来推崇“以毒攻毒”理论,即以有毒中药治疗沉疴大疾。人们熟知的牛黄解毒片和安官牛黄丸都合有雄黄和朱砂,雄黄主要含有氧化砷,朱砂含有硫化汞,都可引起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损害,但它们又都是非常有效的治疗药。中医临床上用“毒”之妙,就在于增效减毒、趋荆避害、中病即止。毒性在相当程度上是可以克服的,合理使用就可以规避风险,如配伍讲究“君臣佐使”,“相使相须相畏相反”,还有配伍禁忌的“十八反”、“十九畏”等。中药的“毒性”恰恰是其一大特色,如果完全无“毒性”,恐怕疗效也就衰减了。

    如何把中医药自身特有的理论体系,翻译成现代生命科学能够理解的“语言”,是中医界所面临的紧迫任务。例如,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机理的阐明,为科学解释中医治疗提供了契机。卫生部部长陈竺曾提出,希望能够以砷剂这一成分简单清楚的中药作为研究范例,探索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语言,来描述复方协同治疗、以毒攻毒、祛邪扶正、辨证与辨病等中医药传统理论的内涵。

    中医也在发展,也在与时俱进。中医要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只要不断吸收人类文明先进成果,就能为火类健康创造曼多福祉。

    (摘自《人民日报》), 百拇医药(冯 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