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女性健康·学术版》 > 2010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2293969
阑尾黏液性囊腺瘤误诊卵巢肿瘤1例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1月1日 侯 宇 张新宇
第1页

    参见附件。

     【中图分类号】R656.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6383(2010)11-0076-01

    1.临床资料

    患者,女,46岁,病历号:000474493,以“发现盆腔包块半年,经期延长,经量增多并右下腹痉挛性疼痛持续3个月”于2009年11月2日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09年10月23日,半年前因右下腹痛在外院行超声检查发现盆腔包块,给予对症治疗。3个月前出现阴道流液伴有经期延长,经量增多及右下腹持续痉挛性疼痛。查体:体温正常,下腹部软,无压痛。妇科检查:子宫体如妊娠50天大小,其右上方触及约70×50×50mm3实性包块,活动度好,无压痛,左侧附件区正常。辅助检查:阴道彩色超声提示子宫内膜厚20mm,不均匀,盆腔右侧74×47×49mm3包块,呈“肠型”,血流不明显,盆腔积液深16mm;盆腔CT检查报告:右侧附件区囊性病变,最大断面约35×65mm2,盆腔少量积液。初步诊断:盆腔包块(卵巢肿物?输卵管肿物?肠道肿物待除外)。于2009年11月10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子宫如孕40+天大,左后壁突出结节直径约2cm,子宫后壁与直肠表面有纤维膜状粘连,双侧卵巢正常大,粘于阔韧带后叶,右侧输卵管盲端积水,阑尾形成70×50×50mm3大白色囊肿。请普外科医生会诊后诊断为阑尾囊肿,行囊肿切除术,术后剖开标本见囊内含白色胶冻样物,病理报告:阑尾粘液性囊性肿瘤,上皮生长活跃,呈交界样改变(如图)。术后诊断:阑尾粘液性囊性肿瘤,子宫肌腺症。患者术后9天出院。

    病理号:DSCN9891

    2.讨论

    黏液性囊腺瘤是上皮性卵巢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肿瘤,发生于阑尾的黏液囊腺瘤少见,主要由于阑尾腔的闭塞,造成黏液的异常积聚使阑尾腔扩大形成。阑尾潴留性囊肿和黏液性肿瘤的发生率约占阑尾手术切除标本的0.25%~0.5%,其中黏液性肿瘤仅占其10%[1]。本病好发于阑尾中段,肿瘤大小一般5~12cm,切面见肿瘤内充满大量胶冻样黏液,囊内黏液可侵入阑尾壁肌层,甚至穿透管壁,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囊壁上可有广泛溃疡形成和钙化。阑尾黏液性囊腺瘤无论破裂与否,瘤细胞都可脱落至腹腔。在腹膜、网膜和腹腔脏器的表面形成胶冻样肿物并种植,形成腹膜假性黏液瘤,一般并不侵入实质脏器内,不会发生淋巴道和血行转移。患者在临床上早期可无明显的症状,并发感染可表现出类似于急性阑尾炎的症状,有时在患者的右下腹可触及肿块。因阑尾的黏液性肿瘤与卵巢黏液性肿瘤组织来源相同,也可同时发生,尤其当女性表现盆腔肿物时,易与妇科肿瘤混淆,临床诊断只有通过手术证实。

    近十年来有关阑尾黏液性囊腺瘤误诊的文献报道均为个例[2-4]。本病例因同时合并子宫肌腺症,表现为妇科临床症状较多,如经期延长,经量增多,阴道流液等,有明显右下腹痛并无发热。查体腹平软,无压痛,妇科检查子宫增大,右附件区触及74×47×49mm3肿物,彩超及CT均提示盆腔包块,故考虑卵巢肿物可能性大,而且由于包块持续存在,恶性不能除外,遂于妇科行剖腹探查术,应引以为戒。

    参考文献

    [1] 石美鑫,主编.《实用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29.

    [2] 罗秀清,任保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594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