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女性健康·学术版》 > 2010年第12期
编号:12293603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新研究(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2月1日 《中外妇儿健康.学术》 2010年第12期
     【中图分类号】R711.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383-(2010)12-0038-02子宫内膜异位〔Endometriosis EM〕是生育期妇女最常见的难治性妇科疾病之一,发病率在10%~15%左右,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主要表现为痛经、慢性盆腔痛、性交痛及不孕,严重影响着中青年妇女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自1860年发现首例EM患者以来,国内外学者均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报道。传统的保守治疗方案采用内美通、达那唑等睾酮类衍生物及达菲林、戈舍瑞林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α〕等方法,其疗效得到了肯定。但临床长期应用后发现有较明显的低雌激素症状,且对肝功能、脂代谢有较大影响。有学者主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反向添加疗法,此方法能明显减轻低雌激素症状,减少骨丢失,但存在价格昂贵的缺点。于是寻求新的EM治疗药物成了近几年妇产科工作者研究的热点。米非司酮是一种作用在受体水平的抗孕酮和抗糖皮质的类固醇,通过与受体结合达到阻断孕酮作用的目的。自1989年被证实其具有可靠的抗早孕的作用后,Baulieu提出米非司酮可使孕激素依赖的肿瘤萎缩[1]。根据此原理,近年来将其适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取得较为肯定的临床疗效。但因目前国内外对米非司酮的适应症、禁忌症、治疗剂量及治疗时间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及规范,故该药在临床上仍处于试用阶段。现将部分报道综述如下:

    1米非司酮及其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机理简介

    米非司酮(mifepristone RU-486)是法国Roussel-Uclaf公司在1981年研制成功的一种人工合成19-去甲基睾酮的衍生物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60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