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8年第4期
编号:11582050
介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2)
http://www.100md.com 2008年5月1日 张向红 朱晓玲
第1页

    参见附件(433KB,3页)。

     2.1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治疗后两组症状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且介入组患者治疗后1 d,排便次数即明显减少,3 d后排便平均为5次/d,而且脓血便明显减少,10 d后接近正常。介入组患者治疗后随访4~8周观察各项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血便,化验检查(便常规见红、白细胞为阳性)均较对照组治疗效果明显,具体数据见表1。

    2.2治疗后结肠镜检查结果

    治疗后8周,介入组结肠镜下显示,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的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变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见表2。

    与治疗前比较,* P<0.05,** P<0.01;与对照组比较,# P<0.05,## P<0.01

    2.3治疗效果评价

    由表3可知,两组患者治疗后随访4~8周,总有效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1,P<0.05),完全缓解率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5.13,P<0.01),介入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 论

    目前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仍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环境因素:有关环境因素与患病率的关系目前已得到公认。对清洁的环境、消毒的饮食、食物添加剂、早期人工喂养、儿童期肠道感染及吸烟等均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最多的是感染。由于溃疡性结肠炎与菌痢表现有相似之处,曾有疑及细菌感染导致溃疡性结肠炎者,但长期的研究并未发现特异的病原体。②遗传因素:本病发病呈明显种族差异和家族聚集性。③异常免疫反应:溃疡性结肠炎存在许多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异常的现象[3]。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性结肠扩张,肠壁中度充血,肠腔膨大,肠壁变薄,溃疡累及肌层可并发穿孔。结肠炎症在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中,大量新生肉芽组织增生,常出现炎性息肉,黏膜因不断破坏或修复,其正常结构丧失,纤维组织增加,有腺体变形,排列紊乱,数目减少等萎缩改变。该病的临床表现为腹痛、黏液血便、病情轻重不等、反复发作,多数病人病程长达终生。

    本病的治疗一直以柳氮磺胺嘧啶作为首选药,结合镇静、止泻、解痉等对症处理,必要时口服糖皮质激素或每晚保留灌肠,但缓解期甚短,大部分病例易反复发作。而且有30%~50%的患者对SASP不能耐受或者有变态反应。研究证实,柳氮磺胺吡啶经口服后在结肠内被细菌作用分解成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美沙拉嗪,其对结肠壁组织有特殊亲和力,具有消炎作用,是治疗肠道炎症性疾病的有效成分,旧称5-氨基水杨酸;另一部分是磺胺吡啶,用以起到将美沙拉嗪运载至结肠的作用,副作用主要是由磺胺吡啶这部分造成的。因此,美沙拉嗪成为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订的《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中推荐的治疗IBD的标准用药。

    溃疡性结肠炎起病缓慢,往往反复发作,迁延数周乃至数十年,常伴有消化道出血、腹痛等症状。传统采用抗感染、激素及中药治疗,副作用多,且易复发。随着介入医学十几年来的蓬勃发展,其以微创、高效赢得了人们的认同,并解决了许多以往无法解决的问题。但在炎症的治疗中,还极少有人采用介入方法。我们选取的病例,在发病急性期采用介入的方法,灌注药物收到了很好的疗效。介入治疗该病从理论上分析具有如下优点:①局部血药浓度高。按体表面积计算可高于全身用药的100~400倍以上。②作用直接迅速,作用时间延长。由于导管部分性阻断肠系膜动脉,使得局部血流速度明显变慢,在大约40 min内持续灌注,大大延长了有效作用时间,而全身用药时,血药浓度迅速下降,排泄极快。③药物效价高。全身用药时,药物经体循环再到病灶局部,沿途经肝脏代谢降解,血红蛋白结合氧化,生物活性已大大降低,而局部用药则克服了这个缺点[5]。本组资料显示,治疗后两组症状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且介入组患者治疗后1 d,排便次数即明显减少,3 d后排便平均为5次/d,而且脓血便明显减少,10 d后接近正常。介入组患者治疗后随访4~8周观察各项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血便,化验检查(便常规见红、白细胞为阳性)均较对照组治疗效果明显。而且治疗后8周,介入组结肠镜下显示,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病变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完全缓解率高于对照组。

    介入术中及术后灌注用药主要为2类,即抗菌素和激素[6]。我们应用了大剂量激素。关于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既往主张在有显著的全身症状、急需手术者术前以及重型患者的情况下使用,但从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来看,局部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具有独特的优点[7,8]:①能稳定溶酶体膜,减少体内水解酶的释放,抑制致炎物质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的产生。②抑制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的作用,使儿茶酚胺降解减慢,从而加强小血管收缩,使局部充血减轻。③抑制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的多个环节,对抗各型变态反应,从病因上达到治疗目的。

    动脉灌注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效果十分明显[9]。但在治疗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经肠系膜动脉给药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措施,然而例数甚少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陈正煊. Probiotics for induction of remission in ulcerative colitis[EB/OL].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7,17(4): CD005573.

    [2]吴铁镛.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J].北京医学,2002,24(1):58-60.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J].中华内科杂志,2001,40(2):138-141.

    [4]王长洪,陆宇平,王立新.中西医结合加内镜介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26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6,47(2):112-114.

    [5]汪志良,史友好.溃疡性结肠炎的介入治疗(附6例报告)[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8,14(11):684-685.

    [6]李明吾,朱传娣,冯乃涛.介入传导液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2):95-97.

    [7]杨华书.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91.

    [8]Vella M, Masood MR, Hendry WS. Surgery for ulcerative colitis[J].Surgeon, 2007, 5(6):356-362.

    [9]Maconi G,Imbesi V,BianchiPorro G . Doppler ultrasound measurement of intestinal blood flow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 Scand J Gastroenterol, 1996, 31:590-593.

    (收稿日期:2007-11-05)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33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