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8年第5期
编号:11564430
中药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2)
http://www.100md.com 2008年3月29日 《中国医药导报》 2008年第5期
     2.3联合用药

    目前,临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西药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心脏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的作用,甚至能诱发新的心律失常等毒副反应的发生。CAST实验是前面现象最有力的佐证,经CAST循证医学实验证实:Ⅰ类钠通道阻滞药物(英卡因、弗卡因、莫雷西秦)用药后, 心律失常及心脏停搏的致死率较安慰剂组高出了3倍。此后,人们将研究的热点由Ⅰ类转移到具有多通道阻滞作用的Ⅲ类药,但在SWORD等[31]的研究中,Ⅲ类药物应用于心肌梗死或左室功能障碍患者时结果依旧不能令人满意。与此同时,中药抗心律失常药也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盐酸关附甲素、步长稳心颗粒已成为抗心律失常中药单体和方剂现代医学研制成果的代表。抗心律失常中药虽较西药具有毒副作用小的优点,但其作用的效能、效价也均低于胺碘酮等西药,无法胜任心律失常急性期的治疗。基于以上原因,杨宝峰教授认为想要研制安全、高效的抗心律失常中药,就应寻求走联合用药或作用于不同靶点的中药单体配伍应用的途径。

    侯哲[32]选用中成药步长稳心颗粒与β-受体阻断药倍他乐克联合应用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心电图变化、临床症状改善均较单用倍他乐克在总疗效上有显著性差异,而低血压、心衰发生率或原心衰加重明显低于单用倍他乐克组。从作用机制上讲,β-受体阻滞剂具有抑制窦房结、心房、房室结、浦氏系统自律性,减慢传导,稳定胞膜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42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