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8年第20期
编号:11642017
川崎病早期诊断13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8年7月15日 《中国医药导报》 2008年第20期
     [摘要]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和意义。方法:对我科2002年3月~2008年3月收治的川崎病1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中眼球结合膜充血11例,口唇充血皲裂10例,杨梅舌8例,皮疹9例,手足肿胀7例,淋巴结肿大4例,肛周脱屑6例。13例外周血白细胞升高,8例血红蛋白降低, 13例血小板升高, 14例血沉增快,14例C反应蛋白升高。 所有病人均在病程10 d内确诊,12例病人接受随访,发生冠状动脉损害2例,但在6个月内均恢复正常。结论:典型KD的诊断主要根据患儿具有5 d以上的发热,并具有5项主要临床特征中的4项。临床上难以解释的发热,如仅伴有部分川崎病的临床诊断依据,但实验室检查提示炎症反应,应考虑不完全川崎病的可能,积极使用ASP+IVIG治疗。在病程10 d内给予ASP+IVIG治疗可以明显减少冠状动脉的损害。

    [关键词] 川崎病;诊断;免疫球蛋白;阿司匹林

    [中图分类号]R725.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7(b)-177-01
, 百拇医药
    川崎病(KD)是一种以全身性中小动脉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热性、发疹性疾病,最严重的危害是冠状动脉损伤所引起的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的形成,是儿童期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1]。川崎病的诊断主要是依靠临床表现来诊断。在病程10 d内予以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治疗,可以明显减少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率。我科2002年3月~2008年3月收治KD患儿13例,分析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男9例,女4例,年龄3个月~8岁,其中,3个月≤年龄≤1岁7例,1<年龄≤3岁3例,3<年龄≤8岁3例。发病时间主要在4~5月份。

    1.2临床表现

    所有病例均有发热,时间超过5 d,抗生素治疗无效。眼球结合膜充血11例,口唇充血皲裂10例,杨梅舌8例,皮疹9例,手足肿胀7例,淋巴结肿大4例,肛周脱屑6例。
, 百拇医药
    1.3实验室检查

    13例外周血白细胞升高(13.0×109~23.4×109/L),8例血红蛋白降低(89~106 g/L),13例血小板升高(306×109~520×109/L),多数在病程1周后进行性升高。14例血沉增快,14例C反应蛋白升高。

    1.4治疗与随访

    所有病人均在病程10 d内确诊,其中,自行转院2例,11例病人在急性期均给予阿司匹林30~50 mg/(kg·d),分3次口服,热退3 d后逐渐减量至3~5 mg/(kg·d),其中,9例病人给予静脉免疫球蛋白2 g/kg单剂治疗。12例病人接受随访,发生冠状动脉损害2例,但在6个月内均恢复正常。

    2 讨论

    KD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的全身血管炎[2]。KD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其病理特点主要是全身血管炎,最常见于婴幼儿,男性多于女性。本组资料显示,3个月~3岁病例10例,多发于春夏交界之际,比较多见的临床表现是眼球结合膜充血、口唇充血皲裂和皮疹。
, http://www.100md.com
    KD的诊断缺乏金标准。 典型KD的诊断主要根据患儿具有5 d以上的发热,抗生素治疗无效,且至少具有5项主要临床特征中的4项[1]。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川崎病认识的不断深入,报道了很多不完全KD的病例,其定义为:患儿发热超过5 d,但是在其他5项临床特征中仅具有2项或3项,且需除外猩红热、药物过敏综合征、中毒性休克、EB病毒感染等发热性疾病[3]。典型KD的诊断不难,但早期诊断和治疗会明显减少冠状动脉损害。对于不明原因发热或感染灶不明确且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升高的患儿,特别是婴幼儿,要密切观察球结膜充血、口唇充血皲裂、多形性皮疹和手足肿胀等可能出现的临床特征,同时肛周脱屑可能也是早期诊断依据之一[4]。在病程中动态观察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ESR、CRP也非常重要。不完全KD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其临床特征少,早期诊断较难,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与典型KD相同。2005年9月在湖北宜昌召开的“全国小儿免疫临床与研究进展研讨会”上,多数儿科专家认为,如果临床出现难以解释的发热,仅伴有部分川崎病的临床诊断依据,但实验室检查提示炎症反应,均应考虑不完全川崎病的可能,积极使用静脉免疫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治疗。
, http://www.100md.com
    本组病人13例,典型KD8例,不完全KD5例,诊断时间最早4 d,最迟9 d,2例高度疑诊不完全KD,家长要求转上级医院治疗外,其余9例给予IVIG+ASP治疗,2例单用ASP治疗。12例病人接受随访,随访时间最短1个月,最长3年,2例出现冠状动脉损害,均在病程6个月内恢复。提示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重要性,IVIG+ASP的疗效确切,但要强调在病程10 d内使用。

    [参考文献]

    [1]薛辛东,杜立中.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98,200.

    [2]高茜,石建文.不典型川崎病误诊16例分析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1):135.

    [3]张清友,杜军保.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治现状[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5):339.

    [4]张伟,李秋,赵晓东,等.942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5):328.

    (收稿日期:2008-05-08), 百拇医药(黄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