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9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1726935
幽门螺杆菌感染、端粒酶表达与胃癌相关性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月25日 陈 鹏 于泽成
第1页

    参见附件(1341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端粒酶表达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端粒酶反复扩增法(TRAP)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应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病理组织学Giemsa染色法检测Hp,两种方法均阳性即可诊断Hp感染。结果:胃癌组织、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中,H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66.6%、43.3%、35.0%,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端粒酶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9.5%、36.6%、10.0%,差异有显著性(P<0.05)。胃癌组Hp阳性者发生端粒酶阳性的危险性是Hp阴性者的6倍,差异有显著性(P<0.01);萎缩性胃炎组OR=0.3,差异无显著性(P>0.05);浅表性胃炎组OR=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Hp与端粒酶阳性检出率随病变加重而增加,Hp感染在诱导端粒酶活性、导致癌变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端粒酶;胃癌

    [中图分类号] R73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1(c)-027-02

    大量的流行病学和病理组织学资料表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胃癌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以往的研究证明,Hp感染促进胃黏膜上皮细胞增生,但对其促进胞增殖机制的阐明尚在研究之中[1]。近年来国内外有资料[2-3]表明恶性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85%~90%,这说明端粒酶激活与恶性肿瘤发生也密切相关。为了进一步探讨Hp感染、端粒酶活性与胃黏膜病变的相关性,我们检测了人胃癌、萎缩性胃炎及浅表性胃炎胃黏膜标本端粒酶活性,并对酶活性及粘膜病变与Hp感染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组织标本

    232例标本分别取自我院胃癌、萎缩性胃炎及浅表性胃炎患者,所有病例均经病理组织学证实。胃癌132例按日本胃癌分类标准:早期胃癌8例,中晚期胃癌124例;有淋巴结转移44例,脏器转移20例;男112例,女20例,平均年龄57.2岁。萎缩性胃炎60例,男34例,女26例,平均年龄57岁。浅表性胃炎40例,男4例,女36例,平均年龄34.2岁。胃癌组内镜或手术取癌组织8~10块。萎缩性胃炎组及浅表性胃炎取胃窦大、小弯各3块,以上标本分别作端粒酶活性、病理组织学及Hp检测。端粒酶标本置无菌试管中,-80℃冻存。三组的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均无明显差异。

    1.2组织提取物的制备

    冰冻组织块50~100 mg液氮研磨,用冰缓冲液[10 mmol/L N-双(2-羟乙基)哌嗪-N′2-(乙磺酸)-KOH(pH 8.0),1.5 mmol/L MgCl2,10 mmol/L KCL,1 mmol/L二硫苏糖醇]清洗后,加100 μl裂解液[10 mmol/L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盐(pH 7.5),1 mmol/L MgCl2,1 mmol/L乙二醇-双-(2-氨乙基)四乙酸,5 mmol/Lβ-巯基乙醇,0.5% 32-(3-胆胺丙基)二甲基氨-1-丙烷磺酸酯,10%甘油],0℃放置30 min,13 500 rpm 4℃离心30 min收集上清,用Folin-酚法测定蛋白浓度,其余上清分装,-80℃保存待测。

    1.3端粒酶活性检测

    应用TRAP法进行端粒酶检测,取5 μg蛋白含量的提取液,加入反应液[20 mmol/L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盐(pH 8.3),1.5 mmol/L MgCl2,1 mmol/L乙二醇-双-(2-氨乙基)四乙酸,0.005%吐温-20,50 μmol/L三磷酸脱氧核糖核酸,1 μg T4基因32蛋白,0.2 μg TS引物(5′-AATCCGTC-GAGCAGAGTT-3′)]混匀后20℃保温30 min完成端粒酶介导的延伸反应,90℃ 3 min终止反应后,加入cx引物(5′-CCCTTACCCTTACCCTT-ACCCTTA-3′)和2 U Taq酶,混匀后覆盖液体石蜡进行PCR扩增[2]。循环参数为94℃ 45 s,50℃ 45 s,72℃ 60 s,循环35次;最后72℃延伸5 min。以已知端粒酶阳性的组织作为阳性对照,以裂解液作为阴性对照。取12 μl PCR产物进行12%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显色,干胶器干胶后保存。

    1.4 Hp检测

    Hp检测应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病理组织学Giemsa染色法,以上两项均为阳性定为Hp感染。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不同胃黏膜标本Hp感染及端粒酶活性检测

    40例浅表性胃炎,60例萎缩性胃炎及132例胃癌标本的Hp感染检测结果显示,其阳性率分别为35.0%、43.3%及66.6%,差异无显著性(P>0.05)。相应组织的端粒酶活性检出率分别为10.0%、36.6%及89.5%,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不同黏膜标本端粒酶活性与Hp感染的相关性

    在无Hp感染者中,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及胃癌的端粒酶检出率分别为0、23.5%及81.8%,而在Hp感染者中则分别为28.6%、53.8%及93.0%,显示Hp感染者中端粒酶阳性率分别比未感染者高。胃癌组OR=6,Hp阳性者发生端粒酶阳性的危险性是Hp阴性者的6倍,差异有显著性(P<0.01);萎缩性胃炎组OR=0.3,差异无显著性(P>0.05);浅表性胃炎组OR=0,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1)。但不论Hp感染与否,端粒酶阳性率均随病变加重而增加。另外,浅表性胃炎胃黏膜4例端粒酶阳性者均有Hp感染。萎缩性胃炎、胃癌组端粒酶阳性者,亦大部分是Hp感染者(>60%)。

    表1 Hp感染与端粒酶活性表达组间比较(例)

    3讨论

    本文对132例胃癌标本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表明,其阳性率接近90%,与近年国内外报道的恶性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85%~90%的水平一致,再一次说明端粒酶激活与恶性肿瘤的密切关系[4-5]。端粒酶活性检测是恶性肿瘤诊断、预后判断的灵敏指标,为其作为抗癌的有效指标提供了临床依据。近年许多研究指出,胃黏膜病变与Hp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Hp已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Ⅰ类致癌因子。Hp产生的多种毒力因子对胃粘膜上皮具有损伤作用,使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失衡,最终导致胃癌发生[6]。Hp感染与p53基因突变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7]。石巍等[8]的研究结果发现,Hp感染可能诱使抑癌基因出现甲基化,导致p16基因丧失抑癌活性,因而促进胃癌的发生和发展。我们的结果显示:随着癌前病变的进展,Hp感染率有明显增加,其次,端粒酶阳性率随病变加重而增加,提示端粒酶在黏膜病变的启动及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另外,感染Hp的正常胃黏膜有端粒酶活性检出,检出率在有Hp感染的病变组织中比无Hp感染的标本中高,端粒酶阳性标本中大部分有Hp感染。统计学分析表明,Hp阳性者发生端粒酶阳性的危险性是Hp阴性者的6倍,端粒酶激活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因而Hp感染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明显大于Hp阴性者。实验结果亦说明,Hp感染在诱导端粒酶活性、导致癌变中可能起着要作用。本文结果不仅指出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4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