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9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1726973
巨刺加刺络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月25日 罗文舒
第1页

    参见附件(1464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巨刺加刺络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4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2例,治疗组给予巨刺加刺络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结果:在两组疗效、治疗前后肩痛程度积分改善等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巨刺加刺络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具有良好疗效。

    [关键词] 卒中;肩手综合征;巨刺;刺络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1(2009)01(c)-059-02

    肩手综合征是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RSD)的一种临床表现形式,是卒中偏瘫患者临床常见的并发症,多发于卒中后3个月内,严重影响患肢运动功能,如不及时发现与治疗,将会导致难以逆转的功能障碍。笔者用巨刺加刺络治疗本病25例,并与单纯针刺治疗22例作对照,效果满意。

    1资料与方法

    1.1受试对象的选择

    47例患者均为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脑血管病的2007年1月~2008年1月在我科就诊的患者,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1]和《神经康复学》[2]中肩手综合征诊断标准,病例纳入标准:①经CT或MRI诊断为卒中的偏瘫患者中有肩手综合征者;②病程15 d~4个月者。病例排除标准:①卒中前有肩关节疼痛、活动障碍者;②既往有卒中史者;③有各种血液病、脑动脉炎、癌症脑转移、丘脑病变等所致脑血管病及上消化道出血者;④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精神病及痴呆等所致严重精神异常者;⑤年老体弱、贫血、低血压、孕妇及产后妇女;⑥有出血倾向或刺络处有血管瘤者。

    1.2一般资料

    患者意识恢复清楚,无明显感觉障碍,具有肩部疼痛、活动受限、患手疼痛肿胀、手指呈伸直位、屈曲受限、被动屈曲时疼痛剧烈等症状。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45 ~78岁,平均(58±1.92)岁;病程最短20 d,最长106 d;脑出血6例,脑梗死19例;左侧偏瘫14例,右侧偏瘫11例。对照组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40~81岁,平均(57±1.74)岁;病程最短18 d,最长110 d;脑出血5例,脑梗死17例;左侧偏瘫12例,右侧偏瘫10例。两组一般资料包括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收、外展、旋前、旋后自主活动范围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脑血管疾病常规处理(合理控制脑水肿、血压、并发症等)。

    1.3.1巨刺加刺络组(治疗组)巨刺疗法取穴:肩髃、肩髎、天宗、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先针健侧穴位,后针患侧穴位,穴位常规消毒,30号1. 5寸毫针针刺,提插捻转泻法,留针30 min起针。双侧均先刺天宗,用提插捻转泻法1 min,使针感向肩臂部放射,快速刺不留针。然后患者仰卧,刺肩髃、肩髎、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健侧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患侧用提插捻转补法,留针30 min。以上针刺结束后,作刺络疗法,刺络取穴取患肢的肩髃、肩贞及肩髎、肩前两组穴位,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每天1次。每穴皮肤上用75%酒精常规消毒后,用细三棱针点刺或挑刺3~5次,深达皮内,可见血液自然流出。然后施闪火拔罐法,每罐令出血2~3 ml为度,留罐时间为10~15 min。

    1.3.2常规针刺组(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取穴同治疗组。操作方法:取患侧穴位,30号1.5寸毫针针刺,平补平泻,留针30 min起针。

    以上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以治疗2周为1个疗程,每周休息1 d,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所有数据均用SPSS 13. 0统计软件处理。

    1.5疗效标准

    根据《现代康复》[3]刊载的脑血管偏瘫合并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评定标准,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肿胀消失,无疼痛,关节活动不受限;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肿胀基本消失,疼痛好转,关节活动轻度受限;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仍有肿胀,疼痛稍有好转,关节活动受限明显;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以下,症状无改善。

    疼痛程度评定: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 scale,VAS)[4],在标尺上面画1条10 cm的横线,横线的一端为0,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表示剧痛;中间分别分成1 cm的10等份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让患者根据自我感觉在横线上画一记号,表示疼痛的程度。

    2 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4.00%,对照组为77.27%。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对比(例)

    两组疗效比较,经Ridit分析,u=2.047,P<0.05

    2.2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积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积分对比(分,x±s)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1

    3讨论

    卒中病机多为本虚标实证,本虚责于肝肾不足、气血亏虚,标实多为风、痰、瘀血、郁热相因为患。由于风痰瘀血内阻经脉,不通则痛,因而出现患肢肩、肘、腕等关节疼痛,活动功能下降,手部肿胀,直接影响患者生存及卒中康复的质量。这些关节大多为手阳明经所经过,病在经者巨刺之。巨刺,起源于《内经》,乃是一种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在健侧肢体上取穴施治的针刺方法。巨刺主要是治疗经脉病,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经脉阻滞、气血不通而引起的肢体疼痛与活动障碍。巨刺可使健、患侧的气血交通,从而疏通阻滞的经脉,我们加用患侧治疗以加强疗效。

    卒中的病理演变可由久病不愈,正气亏虚,或情志郁怒,或外邪入侵,邪气由气及血,终致津停血滞,蕴而化浊生毒,痰瘀、浊毒痹阻络脉而发为络病。络脉由于支横别出、逐级细分、络体细窄、网状分布的络脉结构特点决定其气血流缓、面性弥散的运行特点,导致各种内外病因伤及络脉而致络病时,表现出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病机特点,而其病理实质则为“不通”。《素问·调经论》认为“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疚”,“凡治病必先去其血”,又云:“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64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