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9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1747497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玫瑰糠疹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09年2月15日 朱敬爱
第1页

    参见附件(1407KB,2页)。

     [摘要]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玫瑰糠疹的疗效。方法:6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采用复方甘草酸苷静滴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和对照组(34例,仅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有效率为38.24%,两组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玫瑰糠疹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关键词] 复方甘草酸苷;窄谱中波紫外线;玫瑰糠疹

    [中图分类号] R758.64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1(2009)02(b)-149-02

    玫瑰糠疹是一种具有特征性皮损的炎症性自限性皮肤病,病因尚不明确,多认为与感染有关,近期研究表明,细胞免疫参与本病的发生,笔者2007年1月~2008年1月采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玫瑰糠疹,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6例玫瑰糠疹患者均来自2007年1月~2008年1月我院门诊就诊患者,临床表现多见于青壮年,皮疹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近心端。发疹前,部分患者可有轻度全身不适、头痛、咽痛等前驱症状。继之躯干或四肢某部出现一个玫瑰色较大的圆形或椭圆形斑,上覆白色或浅黄色细薄糠状鳞屑,显有细微皱纹,称为母斑或先驱斑。随后于躯干部出现泛乏多数较小的红斑或丘疹,见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的玫瑰色斑疹,逐渐延及四肢近端或颈部。损害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色淡红,边缘有领圈样脱屑,其长轴与皮纹走向一致。无自觉症状或有轻痒,均属普通型,符合玫瑰糠疹的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13~45岁,平均29岁,病程2~30 d,平均16 d;对照组34例,其中,男15例,女19例,年龄13~41岁,病程4~30 d,平均17 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和疾病严重程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本病有自限性,治疗目的为减轻症状及缩短病程,首先向患者说明,本病预后良好,可自然痊愈,但有一定的病程,以解除患者不必要的思想顾虑及急躁情绪。发疹期应忌辛辣、刺激性食品,不可用热肥皂水烫洗,避免外用刺激性药物等,同时治疗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商品名美能,日本美能发源制药公司生产)40~6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连续用药10 d,同时采用SS-05紫外线光疗机全身照射,辐射波长311 nm,首次剂量均为0.2~0.5 J/cm2,以后每次照射剂量在前次照射后无红斑前提下按20%~30%的增幅增加,累计最大剂量为1.3 J/cm2,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对照组仅采用SS-05紫外线光疗机全身照射,照疗剂量及疗程同治疗组。两组均为1个疗程,均给予炉甘石洗剂外用,不用与治疗本病有关的其他中西药,均于疗程结束后判定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为皮损消失,仅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斑,瘙痒消失;显效为皮损消退>70%,瘙痒明显减轻;进步为皮损消退50%~70%,瘙痒减轻;无效为皮损消退<50%或无变化,以痊愈和显效例数之和计算有效率。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2.2 不良反应

    对照组与治疗组各出现轻微嗜睡,停药后症状消失,治疗组有2例出现皮肤红斑,瘙痒加重,色素沉着明显,调整照射剂量后红斑及瘙痒有所缓解。

    3 讨论

    玫瑰糠疹是一种泛乏于躯干及四肢近端的橙红色斑疹、覆于糠状鳞屑的炎症性自限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因其多发生于春秋两季,先发生母斑,后急性泛乏,有自限性,很少复发,很近似病毒性疾病的临床特点,故称疑与病毒感染有关玫瑰糠疹,春秋季好发,多见于青壮年,病程较长,少数患者可迁延半年以上,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传统治疗疗效欠佳。经临床经验观察,单用复方甘草酸苷和单用紫外线治疗玫瑰糠疹均为有效的治疗方法,而联合治疗方法更优于单用紫外线,因紫外线照射过程中皮肤可以出现红斑、烧灼、瘙痒感及色素沉着,部分患者不能完成治疗,在紫外线照射的同时加用复方甘草酸苷可以缓解以上副作用,因为复方甘草酸苷是以甘草甜素为主要成分的复方制剂,在结构上与皮质类固醇激素相似,且对下丘脑、垂体和肾上腺素轴无明显影响,同时可显著抑制细胞对T细胞的过度激活作用,调节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还可以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具有抗感染、抗变态反应、免疫调节和类激素作用,从而缩短了病程,加强了患者的依从性,提高了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07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