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9年第7期
编号:11762879
张子和攻邪学术思想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09年3月5日 《中国医药导报》 2009年第7期
     4.2 凡在表者,皆可汗之

    张从正云:“诸风寒之邪,结搏于皮肤之间,藏于经络之内,留而不去,或发疼痛走注,麻痹不仁及四肢肿痒拘挛,可汗而出之。”“风寒湿暑之气,入于皮肤之间而未深,欲速去之,莫如发汗。”还有飧泄不止,脉浮大而长,身表微热者,破伤风、惊风、狂、酒病、痹证等,皆可酌用汗法。论治方药,张从正亦不废通常所用的解表方法,以为外感风寒之邪非热不能解表,故解表常宜热。

    4.3凡在下者,皆可下之

    下法在胃肠之病用之最宜。其云:“《内经》曰脾为之使,胃为之市。人之食饮酸咸甘苦百种之味,杂凑于此,壅而不行,荡其旧而新之,亦脾胃之所望也。”脾主运化,胃主消磨,总以通畅为贵。在积滞药的选用方面,寒药泻下首选调胃承气汤,称之为“泄热之上药”,以及大、小桃仁承气汤、陷胸汤、大柴胡汤。又如“八正散泄热兼利小溲,洗心散抽热兼治头目,黄连解毒散,治内外上下蓄热而不泄者”。
, http://www.100md.com
    5 攻邪学说的理论依据及特点

    张从正攻邪学说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二:一是人体之所以发病,乃因邪气入侵,邪犯人体,留则伤正,去则正安。若不迅速祛除病邪或病理产物,势必招致病邪蔓延,使疾病迁延难愈。所以,治病应首先攻邪[4-7]。二是人体血气以流通为贵。血气流行失畅可产生内生之邪,或招致外来之邪。邪既内踞,会加剧血气的壅滞,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故治病应以祛邪为要,借袪邪的手段,达到恢复人体血气流通的目的[5-7]。

    此外,张从正攻邪还具有以下特点:其一,攻中求巧,法中寓法,力求邪去而正不伤。其二,运用三法采用多种剂型,但以丸、散剂最多。其三,继承发挥河间学说,遣方用药忌投温燥,力主寒凉。其四,以刺为攻,通导祛邪。其五,不弃补法,知常达变。其六,倡“药邪致病”说,主张治病先祛其药邪。

    6讨论

    张从正祛邪理论有因邪致病、论病重邪、祛邪安正三个要点。创立了“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的攻邪学说,独特运用了汗、吐、下三法,辨证地揭示了寓补于攻的道理,把祛邪与扶正置于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力主攻邪,使“邪去而元气自复”,治病当以攻下逐邪为补,而养生当以饮食调养为补。在运用汗、吐、下三法攻邪时,又注意了防药邪致病,指出“药不能久服,中病即止,攻后调养,以复元气”,严格掌握忌宜。近年对通里攻下、清热解毒及活血化瘀等治法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更是支持和发展了张从正的攻邪理论。如许多急腹症、重证肝炎、肺心病、乙脑等采用通里攻下、活血化瘀等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已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神经、肿瘤等各科疾病。可见张从正的观点,是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的。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金·张从正.儒门事亲[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36.9,26,34.

    [2]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46-47.

    [3]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52.

    [4]陆文彬.张戴人学术思想探讨[J].河南中医,1981,(3):15-17.

    [5]刘树农.一正辟三邪[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7):18.

    [6]陶志达.张子和学术思想探讨[J].新中医,1984,(8):1.

    [7]程宝书.张从正对祖国医学的杰出贡献[J].河南中医,1984,(1):14-15.

    (收稿日期:2008-11-24), http://www.100md.com(赵红霞 贾海骅 孙 谊 赵凯维)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