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9年第17期 > 正文
编号:11791953
药物性肝损伤97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9年6月15日 孔 霞 孙艳华 程慧丽
第1页

    参见附件(1333KB,2页)。

     [摘要] 目的:对近6年我科收治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加深认识,减少发病率。方法: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分型做出综合分析。结果:引起肝损伤药物以抗结核药和中草药为主,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及时处理多数预后良好。结论:DILI有增多趋势,应引起重视,早诊断、早治疗。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抗结核药;中草药

    [中图分类号] R5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6(b)-034-02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应用治疗剂量的药物时,肝脏受药物毒性损害或发生过敏反应而引起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各异,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本文分析了2002年1月~2008年10月在我院门诊或住院诊断的97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7例DILI患者均为我科住院患者及部分门诊患者,药物性肝病诊断标准参照文献[1]。其中,男性73例,女性24例,年龄17~76岁,平均42.9岁。HBV-M阳性者28例。20岁以下者2例,占2.06%;20~40岁者34例,占35.05%;40~60岁者35例,占36.08%;60岁以上者26例,占26.8%。

    1.2临床分型

    临床分型参照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推荐的药物性肝损伤分型标准[2]进行分型,共分为3型:①ALT升高>2倍或R(ALT超过正常值的倍数/ALP超过正常值的倍数)≥5为肝细胞损伤型;②ALP升高>2倍和R≤2为胆汁淤积型;③ALT、ALP升高>2倍和2
    2结果

    2.1 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及百分比

    见表1。

    表1 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及百分比

    2.2肝损伤发生时间

    初次用药4 d发生肝损伤1例,占1.03%,1~4周63例,占64.95%,5~12周22例,占22.68%,12周以上12例,占12.37%。

    2.3 临床分型

    肝细胞损伤型80例,占82.47%,胆汁淤积型5例,占5.15%,混合型12例,占12.37%。

    2.4 临床表现

    97例患者中出现乏力、纳差、腹胀86例,占88.66%,出现发热6例,占6.19%,出现皮疹8例,占8.25%,出现黄疸23例,占23.71%,无明显症状者10例,占10.31%。

    2.5治疗及预后

    49例患者在病情允许情况下立即停用损肝药物,予对症支持治疗,静脉输入甘草甜素、还原型谷胱甘肽、维生素C、多烯磷脂酰胆碱等,淤胆者予思美泰、糖皮质激素治疗,48例因存在活动性肺结核而无法停用全部抗结核药,部分继续坚持原抗结核方案,部分停用较易引起肝损害的利福平或吡嗪酰胺,均予上述保肝治疗。治愈68例(70.1%),好转27例(27.84%),其他转归2例(2.06%)。大部分患者于1~2个月肝功能恢复正常,胆汁淤积型恢复较慢,多在3~4个月内恢复正常。

    3 讨论

    肝脏是人体最大、最主要的生化反应脏器,是药物损伤的主要靶器官。有文献统计已知引起肝损伤的药物有600种以上,DILI在肝病中比例占住院黄疸的2%~5%,成人肝炎的10%,50岁以上肝炎的40%,暴发性肝衰竭的25%[3]。DILI可区分为可预测性和不可预测性,前者主要是药物的直接毒性作用所致,后者与机体对药物的代谢异常和过敏反应有关,即为代谢特异质和过敏特异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特异质与个体CYP遗传多态性密切相关。由于遗传的多态性,不同种族的不同人群对药物代谢表现出不同的表型,那些存在CYP遗传缺损表型者,即使用常规剂量药物也会出现不良反应[4]。

    药物性肝损伤临床表现各异,本组患者中主要为消化道症状和乏力,而Maria诊断标准中的肝外症状(皮疹、发热、关节痛、白细胞减少、嗜酸粒细胞增多)则出现较少。近年来已发现的可能引起肝损伤的常用药物达数百种,从本组资料来看,引起DILI的药物主要为抗生素,其中抗结核药占54.64%,究其原因是近年来结核病发病率上升,相应的抗结核药引起的肝损伤病例随之增多,另外我科收治肺结核,抗结核药物应用多,增加了抗痨药物引起的肝损伤患者在本组资料中所占的比例。第二大致病原因为中草药,一般认为中草药为天然物质,安全,不良反应少,应用日趋广泛,近年来国内外报道中草药引起肝损伤越来越多,如大黄、苍耳子、黄药子、野百合、艾叶、芫花、蓖麻子、马桑叶、千里光、贯众、常山、雷公藤、天花粉、丁香、地榆、土荆芥等[5],其原因可能为:①中草药含有对机体有害的成分,如贯众、首乌等长期、较大剂量服用易中毒;②植物中含有重金属、杀虫剂、化肥、真菌、毒素和其它化学品等的污染;③患者细胞色素P450药物代谢酶遗传多态性,导致药物特异质反应;④药物相互作用;⑤中成药中含有西药被禁用的化学制剂,如在减肥药中含有麻黄、芬氟拉明或酚氟拉明;止痛成药中含有甲芬那酸或糖皮质激素等[6]。因此临床医师应用中药时应密切监测肝功能并做好患者宣教工作,以及时发现肝毒性的发生。

    发生DILI危险性与患者年龄、性别、个体素质、营养状况、嗜酒史、药物种类、剂量、服用时间及药代动力学密切相关。HBV-M阳性者尽管部分患者肝功能正常,实际上其肝脏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损害,肝脏代偿能力下降,易出现药物性肝损伤,故对此类患者用药须谨慎。

    诊断DILI需仔细询问用药史、有无肝脏基础疾病、原发病是否有可能累及肝脏、以往有无药敏史或过敏性疾病史。DILI主要是医原性疾病,医生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监测各种毒性反应,对过敏体质、肝肾病患者及老年患者用药须慎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33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