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9年第20期
编号:11801695
谈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预防和致病机制(1)
http://www.100md.com 2009年7月15日 《中国医药导报》 2009年第20期
     [关键词] 乙型肝炎;传播;预防;致病机制

    [中图分类号] R512.6+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7(b)-151-02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科正嗜肝DNA病毒属,是乙型肝炎的病原体。1963年,Blumbeg在研究人类血清蛋白的多态性时,发现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清中存在一种异常的肝炎相关抗原(HAA),通过纯化抗原、制备抗体,并与临床研究联系,最后确认这种抗原是HBV的表面抗原。1970年,Dane证实了在患者血清中存在乙型肝炎病毒颗粒。HBV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估计全世界HBV携带者达3.5亿人之多。 HBV感染后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可表现为重症肝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或无症状携带者,其中部分慢性肝炎可演变成肝硬化或肝癌。我国人群HBV携带率约为10%,其中大约有1.2亿人长期带有乙型肝炎病毒(乙肝病毒携带者),人群中大约有200 0万人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所以乙型肝炎是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民健康素质的提高。

    1 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

    1.1 输血、血制品传播

    HBV在血液中大量存在,而人对其极易感,故只需极微量的污染血进入人体即可导致感染。输入未经正规检测的血液及非正规生产的血浆、球蛋白、清蛋白、凝血因子等均可传播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41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