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0年第16期 > 正文
编号:11956655
高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率下的健康儿童肠道病毒变化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0年6月5日 李 梅
第1页

    参见附件(693KB,1页)。

     [摘要] 目的:探讨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下的健康儿童肠道病毒变化。方法:对平顶山市2007年0~4岁健康儿童进行肠道病毒变化的研究分析。结果:2007年本市区0~4岁健康儿童肠道带毒率为10%,在阳性标本中脊髓灰质炎病毒占20%,均为疫苗株,显示出疫苗株取代野毒株,其他肠道病毒占80%,以柯萨奇病毒(Coxsackie)的B3、B5型为流行优势株。结论:在今后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中需要密切注意其在流行病学上的作用。

    [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病毒;肠道病毒;带毒率

    [中图分类号] R512.4[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6(a)-165-01

    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脊髓灰质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20世纪初期,在世界各地大多呈散在发病,罕见流行[1]。60年代我国制订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后,在儿童中普遍推广使用,脊髓灰质炎发病率逐年下降。平顶山市的疫苗接种普及率多年都保持在90%以上,为了解儿童肠道病毒带毒的变化和型别分布,笔者于2007年8月对本市0~4岁健康儿童进行调查,具体材料归纳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

    在市新城、新华、卫东3个区的东、南、西、北、中随机抽取5个调查点,每个调查点按0、1、2、3、4岁组各随机抽取2名健康儿童为调查对象,男女各半。对被调查者采集粪便标本10 g以上,粪便标本置无菌便盒内,用冰瓶运送,-20℃低温保存待检。

    1.2 病毒分离和病毒鉴定

    粪便处理和病毒分离按常规操作。病毒分离和病毒鉴定,统一送市卫生防疫站进行检验。

    2 结果

    本组150份样本共检出病毒15株,脊髓灰质炎病毒Ⅰ型1株、Ⅱ型2株、Coxsackie病毒B3型4株、B5型4株、B6型1株、埃柯病毒(ECHO)1株、E病毒2株。各区肠道病毒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2。

    表1 健康儿童肠道病毒带毒状况(株)

    3 讨论

    脊髓灰质炎病原体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其中85%由Ⅰ型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病毒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导致弛缓性肢体麻痹,多见于儿童,故亦称小儿麻痹症[2]。机体免疫力的强弱显著影响其结局。由于有效的疫苗预防,脊髓灰质炎病毒野毒株的感染已显著减少,甚至罕见,但曾有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的出现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减毒疫苗的毒力恢复,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可由2型和3 型引起[3]。人类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唯一宿主,肠道病毒(enterovirus)属于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能引起人类致病的肠道病毒有多种,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和人肠道病毒A、B、C、D。根据交叉中和试验,至少有71个血清型。与其同科并引起人类致病的病毒还有鼻病毒及甲型肝炎病毒。

    本组150份粪便标本中,分离出15株病毒,带毒率为10%,其中脊髓灰质炎病毒3株,2株为0岁组儿童,无服疫苗史;1株为4岁组儿童,为刚服完4岁加强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第3天。经证实3株均为脊髓灰质炎疫苗株,说明我市儿童目前携带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为疫苗株。证实本市地区广泛地进行投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受免疫的儿童可把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病毒传播给家庭或社会上未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儿童和其他人,使它能在未免疫者中传播的正确性。

    目前我市儿童肠道病毒主要是Coxsackie病毒的B3、B6为主,而其可引起麻痹型类脊髓灰质炎病例,即AFP病例[4-5]。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某些肠道病毒已经成为威胁我市儿童健康的危险因素,临床医生、防疫工作者和儿童家长应高度重视并应加强对其管理和监测。要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693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