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0年第17期 > 正文
编号:11956252
耳压法配合毫针静留针法治疗面肌痉挛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6月15日 王民集,张 勇,李明玉
第1页

    参见附件(1234KB,2页)。

     [摘要] 目的:比较耳压法配合毫针静留针法与毫针动留针法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50例面肌痉挛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采用耳压法配合毫针静留针法治疗,取穴:耳穴取面颊、眼、口、神门、肝、脾、皮质下,体穴取百会、四神聪、风池、地仓、颧髎、阿是穴(起搏点)、合谷、太冲;对照组70例采用毫针动留针法治疗,取穴与治疗组相同,观察两组疗效并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62.5%,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治愈率为42.8%,有效率为80.0%;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耳压法配合毫针静留针法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方法,且疗效优于毫针动留针法。

    [关键词]面肌痉挛;耳压法;毫针静留针

    [中图分类号] R74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6(b)-070-02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是以半侧面部肌肉不自主地、阵发性地、无痛性抽搐为特征而无神经系统其他阳性体征的周围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多为一侧面部发病,偶见两侧,开始多起于眼轮匝肌,逐渐向面颊部发展,逆向发展的较少见。可因疲劳、紧张加剧,讲话、微笑时更加明显。该病多在中年发病,有少数病例可发展到面瘫,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和交流障碍。笔者运用静留针法配合耳穴贴压治疗该病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50例患者均为2003年6月~2009年10月我门诊病例,且确诊为原发性面肌痉挛,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中,男36例,女44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9岁;病程最短38 d,最长4年;对照组70例,男31例,女39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70岁;病程最短30 d,最长3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西医全国统编教材《神经病学》[1]关于面肌痉挛的诊断标准拟定:①中年以后发病,女性多见;②抽搐初多从眼轮匝肌开始,可扩散至面颊肌、口轮匝肌甚至颈阔肌;③紧张劳累后加重,入睡时停止,不伴有疼痛;④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1.3治疗方法

    1.3.1治疗组取穴:耳穴取面颊、眼、口、神门、肝、脾、皮质下,体穴取百会、四神聪、风池、地仓、颧髎、阿是穴(起搏点)、合谷、太冲。操作方法:耳穴采用贴压王不留行籽法用王不留行籽粘附于0.5 cm×0.5 cm大小的胶布中央,然后贴敷于穴位处,并给于适当按压,使耳廓有热感,肿痛感。双耳同时贴压,3 d更换1次胶布。贴压期间嘱患者每天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1~2 min。5次为1个疗程,与针刺同步进行。体穴中百会、四神聪选用0.30 mm×25 mm华佗牌针灸针,常规消毒后,针尖向后平刺15~20 mm。风池穴选用0.30 mm×25 mm华佗牌针灸针,常规消毒后,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20~25 mm,以产生酸麻胀感为度。其余穴位均按常规进行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其间不行针。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5 d,再进行下一疗程治疗。

    1.3.2 对照组取穴、操作方法与治疗组体穴相同,进针得气后留针30 min,其间每隔10 min行针1次,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5 d,再进行下一疗程治疗。

    1.4观测指标

    1.4.1面肌痉挛强度分级标准Albert分级[2],0级为无痉挛;1级:外部刺激引起瞬目反射增多;2级:轻度,可见颤动,无功能障碍;3级:中度,痉挛明显,有轻微功能障碍;4级:重度,严重痉挛和功能障碍,影响工作和生活。

    1.4.2面肌痉挛频度分级标准Penn分级[3],0级为无痉挛;1级:刺激诱发中度、轻度痉挛;2级:痉挛发作少于1次/h;3级:痉挛发作多于1次/h;4级:痉挛发作多于10次/h。治愈+显效+好转=有效。

    1.5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痊愈:症状完全消失,劳累及精神刺激面肌无抽搐;显效:痉挛强度减轻2级,且痉挛发作频度减轻2级;有效:痉挛强度减轻1级,且痉挛发作频度减轻1级;无效:痉挛强度减轻不足1级,且痉挛发作频度减轻不足1级。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愈50例,治愈率为62.5%;有效74例,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治愈30例,治愈率为42.8%;有效56例,有效率为80.0%;两组治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2.2两组患者疗效与年龄关系比较

    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下,有效率更高(P<0.05);两组相同年龄段之间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疗效与年龄关系比较(n)

    2.3 两组患者疗效与病程相关因素关系比较

    患者病程在6个月以内的疗效更佳,有效率更高(P<0.05);两组相同病程之间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疗效与病程关系比较(n)

    3典型病例

    患者,女,50岁,2009年5月5日初诊,患者于2个月前与家人吵架后出现左侧眼周肌肉不自主跳动,并伴失眠,当时未给予治疗,后病情加重,跳动范围逐渐波及左侧整个面部,在当地医院诊断为面肌痉挛,先后给予膏药贴敷,口服卡马西平治疗,效果欠佳,来我门诊求助于针灸治疗,症见面色苍白,左侧面部肌肉不自主跳动,入睡困难,纳差,大便溏。检查见患者表情痛苦,左侧面部肌肉频繁不自主跳动,感觉减退,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细。诊为面肌痉挛(肝郁脾虚型),经上述方法治疗1次后,患者症状大为减轻,经治疗一疗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

    4 讨论

    面肌痉挛属中医“风痉”、“筋急”、“筋惕肉晌”范畴[4-5]。中医学认为面肌痉挛多为邪气久留经脉,而致气血瘀阻,脉络不通,肌肤失养。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面神经通路受到机械性刺激或压迫有关,其本质是神经-肌肉接头处于兴奋状态,局部取穴过多,刺激量过大会增加对痉挛局部的刺激,反而不利于疾病的康复[6-7]。百会、四神聪,位于巅顶,又称“五神针”,远离面部不会加重对局部的刺激,并且有镇静安神、扩张血管、舒解痉挛的功用[8]。风池穴对大脑的血流量有双向调节作用,且离面神经干较近,有改善面部血管痉挛,疏通经络之功效。阿是穴(起搏点),直接作用于痉挛的原发点以疏通局部气血,使经脉气血通畅,筋肉协调而病愈。颧髎通络止痉;太冲能镇肝熄风解痉,养肝血,“面口合谷收”两穴相配可达到上病下取的目的,两者相伍谓之四关穴,能通关开窍,镇静解痉,疏风理血。足三里又能补益气血,濡养经脉。诸穴配伍共奏镇静安神、熄风通络之功。并且配合耳穴贴压神门、心、肝、肾、神门、面颊、眼、枕、交感等穴可以增强镇静安神、熄风止痉之功。笔者认为“动极”是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亢进,亢进就必然表现出一系列妄动的证候。《内经》:“动极者镇之以静,阳亢者胜之以阴”,故在治疗时采用“以静制动”针法,留针期间不予行针,减轻对病变局部的刺激,远端腧穴则通过针刺感应使气至病所,加强对局部的止痉作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34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