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2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192392
外阴上皮内瘤变与HPV感染型别相关性临床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2月5日 伍萍
第1页

    参见附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VIN患者均为2008年1月~2011年6月以病理确诊并由病理分析,共100例,其中,VINⅠ32例,VINⅡ34例,VINⅢ34例,平均年龄(32.4±4.3)岁,另取100例正常及非特异性炎症外阴皮肤组织为对照,平均年龄(33.1±4.1)岁。

    1.2 检测方法

    所有参与者检查均于非经期进行,检查前3 d内禁阴道冲洗和使用阴道内药物,24 h内无性行为。用PCR+膜杂交法检测HPV,使用的HPV分型检测试剂盒购自潮州凯普生物化学有限公司,试验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此试剂可对21种HPV基因型(6、11、42、43、44、16、18、31、33、35、39、45、51、52、53、56、58、59、66、68、CP8304)进行分型检测。

    1.3 结果判定

    检测结果阳性点为清晰荧光下可见蓝紫色的圆点。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包分析数据,本研究中均为计数资料,比较用c2检验、校正c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组织学类型

    VIN组织学类型包括“基底细胞型”和“湿疣样型”。基底细胞型共64例,镜下由较小而致密的非典型性基底细胞样细胞组成,从基底层延伸至表面,表面平滑,核质比例高,核深染,具有多形性,非典型性核分裂象随着VIN级别的升高逐渐增多,表层细胞大多可见到不典型挖空细胞,见图1a~b。“湿疣样型”共36例,镜下呈疣状、乳头状生长伴角化不全,细胞核大小不一有异型性,可见到多核细胞、瘤巨细胞及细胞内角化,可见到较多核分裂相及典型的挖空细胞,见图1c~d。

    图1 外阴上皮内瘤变镜下组织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4×100)

    2.2 正常外阴组织和各级别外阴上皮内瘤变组织高危型、低危型HPV感染情况比较

    经统计,VIN组织HPV感染率远高于正常组织(χ2=45.54,P < 0.05);随VIN级别增高,HPV感染率有增高趋势(χ2=8.45,P < 0.05),随VIN级别增高,高危型HPV感染亦有增高趋势(χ2=6.25,P < 0.05);三种类型VIN组织中高危型、低危型HPV感染构成比显著不同(χ2=13.24,P < 0.05),各级别两两比较,高危型、低危型HPV感染构成比均显著不同(VINⅠvs VINⅡ,χ2=6.21,P < 0.05;VINⅡvs VINⅢ,χ2= 6.32,P < 0.05 ;VINⅠ vs VINⅢ,χ2=6.18,P < 0.05)。具体正常外阴组织和各级别外阴上皮内瘤变(VIN)组织高危型、低危型HPV感染情况比较见表1。

    2.3 各种高危型HPV在各级别VIN中分布

    经统计,各种高危型HPV在各级别VIN中分布有差异(χ2=13.24,P < 0.05),各级别两两比较,VINⅠ组和VINⅡ组、VINⅢ组高危型HPV感染亚型分布均不同(VINⅠvs VINⅡ,χ2=6.64,P < 0.05;VINⅠvs VINⅢ,χ2=6.58,P < 0.05)VINⅡ组和VINⅢ组高危型HPV感染亚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2,P > 0.05)。VINⅠ中以HPV58感染为主,VINⅡ、VINⅢ中均以HPV16、HPV18感染为主,HPV31、HPV33感染于各级别VIN中也较为常见,具体各亚型HPV分布见表2。经Sperman等级相关分析,HPV16/18感染与VIN等级有相关性(r = 0.65,P < 0.05)。

    表2 各种高危型HPV在各级别VIN中分布[n(%)]

    3 讨论

    3.1 VIN与HPV感染

    VIN的病理学类型包括疣型、基底细胞型及混合型。近年来VIN发病率有增加趋势,患者年龄趋于年轻化。作为外阴癌的癌前病变,VIN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了,包括有HPV感染、免疫抑制、外阴性传播疾病、肛门-生殖器官瘤变等[1-3]。感染HPV的细胞病理学变化包括病毒蛋白围绕核周形成晕环、细胞膜融合增厚等。过去的研究中发现,约80%的VIN伴有HPV感染[4],故HPV感染与VIN的关系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本研究中82%VIN患者有HPV感染,远高于正常外因组织(χ2=45.54,P < 0.05),与既往研究结果相当。一般认为,正常的外阴组织为复层鳞状上皮,不易受HPV侵袭且暴露面广,容易治疗[5-6]。但一旦发生上皮内瘤变,即不易再清除HPV,易导致二重甚至多重感染。因此外阴上皮内瘤变可能是一个以HPV感染为主、多因素作用、多步骤的过程,HPV感染可能既是始发因素之一,又是继发加重、进展的重要原因。研究各型HPV感染与VIN的关系,既是深入了解HPV感染与VIN发生的必需,又是进一步诊断、治疗的重要参考。

    3.2 各级别VIN与HPV感染型的相关性

    如今发现和鉴定的HPV有不少于200个亚型,其中54个亚型可感染生殖道,其分类依据是DNA的同源性,如某种HPV DNA序列与已知HPV同源小于90%,则可认为是新型HPV。不同型HPV感染所致临床病变不同。根据其致病性可分为高危型HPV和低危型HPV。低危型包括6、11、40、42、43、44、53、54、57、61、62、72等,高危型则有16、18、26、31、33、35、45、51、52、55、56、58、59等[4]。本研究发现,随VIN级别增高, HPV感染率有增高趋势(χ2=8.45,P < 0.05),在VINⅢ中HPV的感染率达到95%左右,而且高危型HPV感染亦有增高趋势(χ2=6.25,P < 0.05),三种类型VIN组织中高危型、低危型HPV感染构成比显著不同,显示HPV与分化差的上皮内瘤变关系更为密切,尤其是高危型HPV可能参与了VIN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进一步统计发现,VINⅠ的HPV感染以HPV58型为主,HPV16/18型在VINⅡ和VINⅢ中更为常见,表明不同VIN的不同阶段可能有不同型的HPV发挥主要作用。不同阶段为何有不同型的HPV起作用,原因仍不明确,可能为不同病变的外阴组织对不同型别HPV的易感性不一,或者不同型HPV对不同病变的侵袭能力不同,具体进一步研究有赖于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另外重要的一点是,HPV16/18显示出与各级别VIN的相关性。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HPV16和HPV18各自含E6和E7基因,分别编码病毒复制所需蛋白质。E6蛋白可结合p53基因并通过泛素降解使该抑癌基因失活。E7蛋白则可竞争性结合抑癌基因PRb,使其磷酸化失活,干扰蛋白质功能而导致细胞功能障碍,基因组失稳,扩展率激增,引起细胞恶性转化。HPV感染后可以整合至宿主细胞中,导致持续反复HPV感染而导致宫颈细胞恶性表型转化[7]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295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