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4年第23期 > 正文
编号:12647355
危重症急性胃肠损伤与温下法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8月15日 中国医药导报2014年第23期
     2 中医学对急性胃肠损伤阐释

    2.1 中医脾胃学说与胃肠功能

    中医学的脾胃学说与现代医学中的胃肠功能较为接近,这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基础。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后天各个腑器组织功能的完整均依赖于脾胃正常的运化、吸收和输布功能。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又统称为“胃气”。“平人之常气享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察气于胃”。同样,药物的起效也依赖着脾胃的运化作用,“胃气一败,百药难施”,脾胃在运化水谷精微的同时也运化着“药物”,这是救治的前提。“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治疗上以“保胃气”为基本原则,有助于恢复胃肠动力、营养支持及药效的发挥,是基于患者整体情况的考量,是疾病好转的前提,危重病症的治疗与救急关键在于如何保胃气[4]。胃与大肠均属于“六腑”范畴,六腑以“实”为生理,“满”为病理;其病理特征重点是“不通则痛”,主要症状表现为腹痛、腹胀、痞满、便闭、呕吐、便不通等。强调六腑必须畅通无阻,保持通降,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六腑通降失常、积滞内停,常导致多种疾病产生。所以说,六腑以“不通”为病,以“通泻”为治。这是六腑“以通为顺”、“通为用”的理论根源。近年来通腑法临床应用相当广泛,五脏六腑的病变均可用通腑法治疗,主张以“通”为主要大法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17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