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 2009年第15期 > 正文
编号:11819754
罗伯逊易位分子机理初探
http://www.100md.com 2009年8月1日 胡方方 韩从辉 王一波 梁志元 顾 娟 郝 林 惠红霞
自然流产,非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核型,近端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检查,淋巴细胞培养,复发性流产,单亲二体性
第1页

    参见附件(1723KB,3页)。

    胡方方 韩从辉 王一波 梁志元 顾娟 郝林 惠红霞 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东南大学(徐州)生殖医学研究所;江苏省徐州市妇幼保健医院产科;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检验科;

    【摘要】目的:探讨复发性自然流产与染色体罗伯逊易位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常规G显带技术行染色体核型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分析。结果:57对复发性自然流产夫妇中,检出罗伯逊易位染色体核型4例,检出率3.51%。结论:罗伯逊易位是导致复发性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进行常规的染色体检查及遗传咨询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罗伯逊易位 自然流产 分子机理 非同源染色体 染色体核型 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染色体检查 淋巴细胞培养 复发性流产 单亲二体性

    【基金】徐州市科技计划社会发展资助项目(XM07C052)

    【分类号】R714.2

    前言罗伯逊易位(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是1916年由美国昆虫遗传学专家W.Robertsonian提出,并以其名命名,最初是指两个亚端或端着丝粒染色体在着丝粒处融合成亚中或中着丝粒染色体,后来是指一个亚中或中着丝粒染色体在着丝粒处断裂形成两个端着丝粒染色体,也称为罗伯逊
------
     摘要 目的:探讨复发性自然流产与染色体罗伯逊易位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常规G显带技术行染色体核型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分析。结果:57对复发性自然流产夫妇中,捡出罗伯逊易位染色体核型4例,检出率3.51%。结论:罗伯逊易位是导致复发性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进行常规的染色体检查及遗传咨询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罗伯逊易位;自然流产;分子机理

    中图分类号:R714.21,R71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273(2009)15—2876—03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723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