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07年第16期
编号:11529673
46例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衰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08年2月24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07年第16期
     【关键词】 慢性心衰; 中西医结合

    慢性心功能衰竭是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临床主要表现有心悸、心慌、胸闷、憋气、上腹胀痛、心前区有压迫感、咳嗽、咯痰(有时痰中带血),时轻时重,双侧下肢水肿。慢性心衰属中医“心悸”、“胸痹”的范畴。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46例,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病例选择

    患者46例,其中男29例,女17例;年龄最大87岁,最小26岁;高心病18例,冠心病19例,风心病5例,扩心病4例。

    病程最长30年,最短1年。心功能Ⅱ级11例,Ⅲ 21例,Ⅳ 14例。

    2 治疗方法

    根据病情予以休息,控制食盐,少食多餐,在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抗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β-阻滞剂综合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参麦注射液20 ml溶于5%葡萄糖250 ml内静脉滴注,1次/d。中药基本方药:黄芪30 g,北五加皮10 g,太子参30 g,麦冬18 g,五味子10 g,川芎18 g,丹参30 g,桂枝15 g,枳实20 g,云苓30 g,泽泻20 g,猪苓30 g,车前子(另包)30 g等。水煎2次/d,饭前服用。15 d为1个疗程。

    3 疗效标准及结果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明显消失好转,心功能Ⅰ恢复Ⅰ级以上,病人精神尚好。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病人精神大有恢复,心功能恢复Ⅱ级以上。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减轻或有加重。

    4 结果

    显效20例,有效22例,无效4例。

    5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充血性)的主要病理变化是某种原因导致以及长期负荷加重,或因多种因素损伤心肌,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导致静脉回心血液不能充分有力的排出,减少心输出量,引起静脉瘀血,血管阻滞,血流减慢,动脉供血不足,全身各组织、器官灌注下降,发生周围性水肿、肺水肿。作为治疗主要手段有利尿、强心、抗感染、限盐、休息。

    肝素和心痛定是防治心衰常用药物。防止血小板凝集,降低血液黏滞性和血流阻力,可使肺胞内巨噬细胞增多,提高吞噬能力和清除痰液,疏通肺部血液循环,加强抗生素等药物向肺组织渗透;还可改善肾微循环而利尿,可减轻心脏负荷,改善泵功能。因此可重点对症选用,尤其是肺心衰更佳。心痛定可使右心室负担减轻,改善肺循环,改善右心衰。通过扩张外周小动脉,提高以及搏出量,减轻心脏后负荷,改善心功能。

    心功能衰竭综合征的出现,是机体感受外邪侵袭,损伤心肌脉管,致使机体阴阳失衡,心气过虚,心阳极衰,气滞血瘀,脉络瘀阻,肾失健泄,水气凌心,湿疾郁肺。临床中在常规口服西药强心、利尿、抗感染的基础上,加服中药后,能调理机体阴阳平衡,补气助阳,活血化瘀,健肾利水,化痰祛湿,强心的作用。本方中黄芪、太子参、麦冬、五味子补气滋阴、强心;川芎、丹参活血化瘀、扩冠、通脉;枳实、桂枝通阳化气,调节阴阳;云苓、车前子、泽泻健肾利水、消肿、减轻心脏负荷,共凑补气、滋阴助阳、活血、扩冠、通脉、利水,增强免疫功能,故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百拇医药(李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