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07年第19期
编号:11529817
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
http://www.100md.com 2008年2月24日 朱春兰
第1页

    参见附件(99KB,1页)。

     【关键词】高血压性心脏病;心理护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环境的转变及人口的老龄化加速,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在临床观察中发现,高血压性心脏病是一种身心疾病,既有心理应激导致该病,又有躯体症状导致的心理障碍,同时心理因素又影响治疗效果,患者的心理状态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都密切相关。心理因素不仅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重视心理护理对该病的治疗至关重要。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护理工作从单一的功能制护理发展为对心身及社会因素的整体护理。即在对患者进行躯体护理的同时有效地进行心理护理,通过护士与患者的交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改变护理对象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使患者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主动地接受治疗,促进康复或保持健康。

    1不良的心理状态

    1.1疑问心理新诊断的患者对是否患有高血压性心脏病表示怀疑,对自己是否能康复心存疑虑。同时怀疑医生的医术是否高明,有些即盲目地要求做一些不必要的检查。

    1.2恐惧心理主要怕患病后终身不愈,怕给家里添麻烦,尤其怕一旦服用降压药后,就永远离不开降压药治疗,表现为失眠、烦躁、食欲下降、焦虑。

    1.3绝望心理由于高血压性心脏病治愈的可能性小及患者担心长期治疗所需费用问题等,因此对治疗失去信心,表现为意志消沉、情绪低落、承受能力差。

    1.4依赖心理一种是由于体弱多病,生活能力下降,甚至生活不能自理而产生一种生活依赖心理,表现为一味要求得到照顾。另一种是认为高血压性心脏病只要能通过降压药物治疗就行了,而产生药物依赖心理,忽视饮食治疗及运动疗法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99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