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08年第23期
编号:11668912
溶血磷脂酸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意义研究(1)
http://www.100md.com 2008年8月2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23期
     【摘要】 目的 探讨溶血磷脂酸(LPA)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价值和预警作用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对照设计: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者Ⅰ组;②急性脑梗死(ACI)者Ⅱ组;③有缺血性脑血管病前期表现者Ⅲ组;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黏度等相关危险因素而无前期表现者Ⅳ组。分别检测LPA并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Ⅰ组20例,LPA异常9例;Ⅱ组167例,LPA正常组临床好转率(87.8%)高于LPA异常组(77.2%),LPA正常组临床加重率(4.55%)低于LPA异常组(11.8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也已证明,LPA的生物学作用从多方面促进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①明显地促进血小板聚集:血小板激活是形成血栓的基础,LPA促进血小板聚集的正反馈机制扩大了它的促血栓形成作用;②LPA是低密度脂蛋白(LDL)致血管内皮病变的活性成分,现在的研究表明,LDL的病理学作用主要可能是由于其中的LPA所致,LPA是LDL的活性部分,被它结合的LDL可启动血小板活化,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应力纤维生成和间隙生成;③LPA是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血栓产生的关键分子:近年来的研究发现,LPA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沉积,并位于其脂质的中心,且含量最多,是最强的导致血栓产生的易脱落的部分。因此,Siess(1999)提出它可能是动脉血栓产生因子,对预防和治疗有重要应用意义[2];④LPA还可以促进内皮素(ET1)的释放,启动红细胞的血栓前性质,调节活化血小板与可溶性纤维蛋白原结合的受体,从而启动可溶性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结合,启动溶血磷脂酰胆碱乙酰化,形成比血栓素A2(TXA2)对于血小板聚集作用更强的血小板因子极为相似的类似物溶血磷脂酸等[3-5]。, 百拇医药(杜艳秋)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