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5期
编号:11939368
对依附型120急救中心的现状调查与思考
http://www.100md.com 2010年2月1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5期
     【摘要】 通过对本市急救中心本部和各分站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依附型120急救中心的院前急救依附于医院的急诊科,科室效益独立核算,使本来工资效益就很低的急诊科雪上加霜。建立以急救中心(站)为主导,辐射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基层卫生院网点的院前急救网络势在必行。以院前为主流的独立设置的急救中心是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

    【关键词】依附型120;院前急救;现状;思考

    完善的院前急救体系包括反应灵敏的通讯指挥系统,布局合理的急救网站,训练有素的急救队伍,装备精良的急救设备。依附型120急救中心是将120急救中心的院前急救依附在当地有急救能力的较大医院的急诊科行使院前急救职能。本市的急救中心(站)属依附型,现就我市的院前急救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报告如下。

    1 通讯指挥系统

    商洛市急救中心是依附在商洛市中心医院的急诊科,设有调度室,院前急救组和急救车队。调度室实行集中受理,分区(以行政区域为界)负责。目前调度室共有6名工作人员,2名是原医院的接线员,另4名是医院招聘的临时工作人员,其中大专1人,中专2人,高中1人,初中学历2人。

    院前急救是指第一目击者呼救,120调度室调派急救站,第一目击者做出的急救措施,急救站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所实施的急救以及送至急救站途中的监护、治疗的过程。正确的调度方法应该是:①当首接调度员在第一时间接到呼救电话后,根据患者主诉将调度三要素(地点、病情、联系电话)进行分析处理,然后迅速向相应急救站调派车辆和急救人员,急救站准备好相关物品和器械后在3 min内迅速出车。调度员随即反拨呼叫电话,再次核实具体地址,根据患者主诉症状提供正确的急救指导,让现场目击者按照指导给予患者及时的救治,包括自救、互救、电话指导等,约定接车地点;②调度员联系出车急救人员,询问出车线路,根据具体地址提供最佳路径,并将患者目前症状给予陈述,以便急救人员提前做好物品准备,告知接车地点;③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给予信息反馈,报告患者情况和处理措施,调度员根据性质不同做好信息收集。

    本市目前急救中心本部和各急救站的调度人员既未进行正规的岗前培训,也不具备急救调度员的基本素质。她们只是接听呼救,指派出车。因此,经常会出现指派地址不清,不能及时接到患者,甚至到了呼救地点找不见患者的现象。笔者认为调度员至少具备中专学历,最好是护理专业,上岗前除进行必要的急救调度专业培训外,还要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对调度人员和院前护士进行定期轮换值班,这样调度员会更加熟悉指派地点,减少指派错误;同时避免了长期室内工作的单一、乏味带来的工作疲倦。调度中心应配备1~2名网络维护人员,调度中心应归属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直接领导,它代表卫生行政部门指挥、协调院前急救工作。否则,只能起到一般接线员的作用。

    2 急救人员

    本市院前急救人员配置是一医一护一司。医生部分是新毕业的学生和院内其他科室来的“下放医师”,部分是招聘来的大专毕业生。护士全是招聘来的中专毕业生,司机是社会闲散人员学习驾驶后通过各种关系招聘进来。所有人员上岗前均未进行正规岗前培训,科室对他们“只有使用权,无管理权”。他们只起简单的运输患者,很少作基本的急救治疗。院前急救虽是一门新的医学专业,但院前急救的工作人员上岗条件卫生部早已明文规定,这里不再赘述。

    急救中心发展的关键是要有一支作风过硬,技术强的医疗急救队伍。院前急救人员是院前医疗急救队伍的主体,做好院前急救人员的培训工作,直接关系到院前急救的医疗质量和急救中心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长此以往,人们重院内轻院前、重医疗轻急救、重运输轻现场救治、重药物轻护理、重设备轻技术的思想已根深蒂固。众所周知,院前急救工作是具有高风险、高强度、高要求、低回报的特点。由于院前急救工作的特殊性,对院前急救医生的要求应该高于在院内工作的医生。而事实上,现在的院前急救医生大多是半路出家,缺乏系统的临床培训,有些甚至不是科班出身,正规院校的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医生不愿到急救中心工作,这在全国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1]。

    对院前急救人员配置笔者认为应根据工作需要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配备急救出车人员。运作模式有两种:监护型急救车为“一医一护一司”,医生要求具有专科以上学历,3年以上执业医师工作经历,要有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或全科医师培训经历。护士要求护理专业专科学历,3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历,熟悉临床抢救工作流程。驾驶员要求B照以上,近3年未发生交通事故,无不良驾驶行为记录,熟练掌握心肺复苏,外伤的止血、包扎、固定、转运等技术。在正常工作时,医生主要负责小组成员急救技能培训,车载设备如除颤器、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仪器的性能维护;护士主要负责急救车内氧气瓶、气管切开包、胸穿包、导尿包、静脉切开包、长短固定夹板、颈托、输液物品、包扎止血物品、应急照明物品、急救箱内药品种类和有效期管理;驾驶员主要负责车况保养、燃油、刹车、轮胎、车载GPS定位系统管理,车内卫生,担架维护等。遇到现场需进行CPR时,首先由驾驶员进行胸外按压,医生进行除颤和气管插管,护士建立静脉通路和急救药品应用。普通型救护车只配备医生和男性护士,医生兼驾驶员,护士兼担架员。本市部分站5年来的实践证明是切实可行的。这样利用节约一个人的开支可提高急救人员的工资待遇,对稳定院前急救队伍不无益处。

    3 急救车辆

    本市急救中心本部现有急救车辆8台,3台监护型(已坏),5台普通型。各分站均为普通型急救车。因中心本部和各分站分别挂靠在当地医院的急诊科,各医院对急诊科均执行效益与工资挂钩,致使急救设备无力正常维护,部分站点连普通型急救车都难以正常运行,更不用说去维护监护型急救车。车载电话和GPS定位跟踪系统电信局按分秒收费,中心本部和各分站均因不能付费而被迫停止使用。

    4 急救半径

    本市地处西部秦岭山区,市区人口相对较少,大部分人口集中在偏远山区。各行政县(区)只设一个分站,近者数十公里,远者多达百余公里,一次出车长达5~6 h者已屡见不鲜。由于专业半径过长,将使大部分患者因得不到早期救治而死亡。单从市区看,从目击者发现心脏性猝死患者到专业急救人员赶赴现场平均时间为9~10 min,而心源性猝死患者只有在4 min内得到及时心肺复苏才有望生还。随着人们对健康保障的要求不断提高,为了缩短呼叫反应时间,最大程度的减少患者的无治疗期,国内有学者设想建立社区急救模式,使其成为院前急救功能的延伸和前移[2]。社区急救成本效益比值较高,非急危重呼叫者占用大量院前急救资源,由于医疗知识的局限,大多数居民对疾病的严重程度难以进行正确的估计,可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基层卫生院)加以解决的非急危重患者占120呼叫者的比例在80%以上[3]。Mason等[4]也认为呼叫急救服务的老年人群的医疗问题很多不是很紧急,主要是一些诸如头皮擦伤,鼻出血之类的疾病,如果将这类患者通过救护车送往医院的急诊科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笔者认为建立基层卫生院急救网络,不仅可以大大缓解急救中心(站)的院前急救压力,同时可以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减少医疗资源浪费。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基层卫生院的规范标准化建设得到普及,完全有能力承担辖区内的院前急救工作。

    院前急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公益事业,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注重以人为本,改善急救环境,提高急救质量,缩短急救反应时间,提高急救反应速度和现场急救成功率是一直追求的目标。依附型120急救中心的院前急救依附于医院的急诊科,科室效益独立核算,使本来工资效益就很低的急诊科雪上加霜。一个地方的院前急救工作只靠设站医院的急诊科去孤军奋战,其结果只能是杯水车薪。建立以急救中心(站)为主导,辐射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基层卫生院网点的院前急救网络势在必行。以北京急救中心的成功转型为标志,中国目前的急救中心以院前为主流的格局基本确定。

    参 考 文 献

    [1] 武秀昆.急救医疗体系建设中的能力水平问题.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6(12):2425.

    [2] 吕传柱,周才旺,张玉霞,等.院前急救在急救医学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中国急救医学,2002,22(6):370371.

    [3] 王亚东,关丽征,彭迎春,等.社区卫生服务在院前急救网络中的作用.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33(12):811813.

    [4] MasonS,WardropeJ,PerrinJ.Developing a community paramedic practitioner intermediate care support scheme for older people with minor conditions.Emerg J,2003,20(2):196198., http://www.100md.com(李昌山 祝传智 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