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16期
编号:11936199
颅外颈动脉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http://www.100md.com 2010年6月5日 韦君丽 张爱香
第1页

    参见附件(1431KB,2页)。

     【摘要】 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血管患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斑块类型,以指导脑血管病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选择入院的14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患者(包括脑梗死95例和短暂性脑缺血45例)为患病组,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分别应用颈动脉彩超检测颅外颈动脉,检测其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及斑块类型。结果 患病组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80.7%与对照组48.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脑梗死(CI)患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82.1%和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77.8%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不稳定斑块的比例(39.7%和20.0%)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之一。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彩超

    脑血管病是世界上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是首位致残因素。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对脑组织血流的中断引起的急性神经功能损害,而血流的中断一般认为是栓子栓塞或颅外血管复杂斑块引起的血栓形成闭塞。超声在血管应用方面的发展已使利用超声各项参数精确诊断和量化血管损害程度成为可能,斑块类型根据超声回声高低主要分为两种,低回声一软斑,高回声一硬班,另外还有早期表现-扁平斑块和混合回声-混合斑块,扁平斑和硬斑为稳定斑块,软斑和混合斑为不稳定斑块。GronholdtML[1]用高分辨率B超检查,发现低回声的动脉斑块比高回声的动脉斑块并发神经系统事件机会更高。本研究旨在了解缺血性脑血管患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斑块类型,为临床治疗提供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期间在西安市第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40例,均经颅脑CT和/或MRI证实,并按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的诊断标准[2]确诊,同时排除心源性栓子引起的脑栓塞和肝、肾、肺功能衰竭,同时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发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外伤等可能对本研究有影响的疾病。包括CI患者95例,TAI患者45例。其中男78例,年龄50~85岁,平均(69.3±6.4)岁,女62例,年龄 47~79岁,平均(66.4±6.2)岁。Cl组及TIA组在年龄、性别构成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3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