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23期 > 正文
编号:11952680
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脂血症58例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8月15日 张林霞
第1页

    参见附件(1352KB,2页)。

     【摘要】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11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对照组52例,观察2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心电图及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心电图改变优于对照组(P<0.05),TC,TG及LDL-C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血脂症的疗效确切。

    【关键词】 辛伐他汀;不稳定型心绞痛;高血脂症

    作者单位:464000河南省信阳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的临床状态,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急危重症。笔者从2006年5月到2009年5月的三年中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辛伐他汀调脂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诊断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和WHO关于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1]。高脂血症诊断依据:根据1997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制定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中异常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5.75 mmol/L,三酰甘油(TG)≥1.7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64 mmol/L,符合其中一项或一项以上者[2]。排除标准:①对辛伐他汀过敏;②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③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④药物引起的高脂血症;⑤在近一个月服用过降脂药物;⑥在近三个月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者。选择经临床观察、心电图、心肌损害标志物及体格检查,排除心肌梗死,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10例,年龄39~79岁,平均年龄60.2岁,其中男72例,女38例。将1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8例;对照组52例,两组病程平均(7.2±3.5)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2组心绞痛发作情况及静息心电图情况见表1。

    表1

    治疗前2组心绞痛发作情况及静息心电图情况(例,%)

    组别例数心绞痛发作情况(次/d)ST段下移0.05~0.10 mVST段下移>0.1 mVT波倒置

    治疗组583.0±2.822(37.93)30(51.72)6(10.34)

    对照组523.0±2.721(38.46)27(51.92)5(9.61)

    1.2 方法 两组患者常规均给予硝酸类药物扩血管,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片20 mg,每晚餐时服用,观察三个月,合并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治疗用药选用不影响血脂的药物。

    1.3 观察项目 观察期间记录心绞痛发作次数,治疗前后心电图变化,血脂、肝功、肾功、肌酸激酶,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断标准[3]

    1.4.1 临床疗效标准 显效:心绞痛消失或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用量减少80%以上;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80%,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用量减少50%~80%以上;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4.2 心电图疗效标准 显效:静息心电图ST段恢复正常或恢复大于0.1 mv,倒置T波转为直立;有效:静息心电图ST段恢复正常或恢复大于0.05 mv,或主要导联T波变浅50%以上;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观察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组显效率为51.72%,总有效率96.5%;对照组显效率38.46%,总有效率59.61%。两组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例,%)

    组别例数心绞痛发作情况(次/d)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580.5±0.130(51.72)26(44.82)256(96.5)

    对照组521.0±0.220(38.46)11(21.15)2131(59.6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3

    治疗前后两组血脂情况(x±s)

    组别治疗时段例数TC(mmol/L)TG(mmol/L)LDL-C(mmol/L)

    治疗组治疗前587.20±2.303.12±2.601.22±0.66

    治疗后583.02±1.70.﹡△1.76±1.20.﹡△0.65±0.12.﹡△

    对照组治疗前526.50±1.852.66±1.891.18±0.33

    治疗后524.65±1.52.﹡2.46±1.32.﹡1.04±0.14.﹡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1

    2.2 不良反应 服药三个月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肾功能等各项指标均无异常变化。治疗组有4例服药后上腹部不适,未影响继续用药,有2例谷丙转氨酶升高,疗程结束后恢复正常,1例出现头晕,不良反应发生率12.06%。对照组3例上腹部不适,有1例谷丙转氨酶升高,疗程结束后恢复正常,1例出现头晕,不良反应发生率11.53%。两组不良反应率无显著差异。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临床表现,其病理机制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不完全阻塞所致。炎症细胞介导的斑块破裂,是发生UAP的重要机制[4,5]。近年来认为,只要能使斑块稳定,就能减少甚至不发生心脏事件,并认为脂质核心增大标志着斑块不稳定,是导致急性发病的基础[6]。应用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是最有效的稳定易损斑块的措施。有效的降脂治疗,不仅可降低粥样物质在斑块中的比例,使粥样物质中胆固醇脂减少,防止动脉粥样斑块进展,而且可以恢复血管内皮功能,显著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及其他炎症因子,抑制斑块中的炎性反应,使胶原组织成熟,纤维帽更加稳固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52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