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23期 > 正文
编号:11952673
中药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
http://www.100md.com 2010年8月15日 相恒芹
第1页

    参见附件(1435KB,2页)。

     【关键词】 有毒;无毒;现代认识

    作者单位:222100江苏省赣榆县青口中心卫生院

    有毒无毒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药有毒无毒的认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论本草经》在序列中论述了毒药的配伍、炮制及使用方法,在正文中又将所记载的365种药物按有毒无毒分为上中下三品,说明先祖对药物的有毒无毒已有了初步的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用药品种的扩大和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药物的有毒无毒理论同四气五味归经一样,已成为指导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现将全面认识有毒无毒以及从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中药不良反应介绍如下。

    1 有毒无毒的概论

    在中药中,所谓有毒无毒是指对人体有无毒性而言。凡是有毒的药物,大都性质强烈,作用峻猛,极易毒害人体,安全性低,用之不当药量稍大,即可对人体产生毒害,轻者损伤人体,重者使人毙命。如《诸病源候论》云:“凡药物云有毒及大毒者,皆能変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如砒石、乌头等”。

    所谓无毒,即指单用某药在不超过常用量时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一般来说,几乎无毒的药物,性质比较平和,安全性高。临床应用时,只要合理对症,就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如车前子、麦芽、山药、元曲等。一般说,有毒的药物必含有毒成分,而含有毒成分的药物,整体并不一定显示有毒。故在有的时候,药物或者药物的偏性对人体有双重作用,即可能祛邪疗疾,又可能造成伤害[1],如黄连苦寒泄火,治热性病,又能伤阳败胃,引发寒邪内生或津液内伤等。许多中药,无论有毒、无毒,它的治疗、效能与毒副作用即是相对的,又是密切相关的,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如关木通,《本草纲目》对其并无有毒记载,成人常用量3~10 g,但临床上有报道,若一次用到60 g,即可引起中毒,导致急性肾衰竭[2]。在现代,中药的总体成分与总体毒性,除受到药材品种、产地、炮制、配伍、煎服以及患者的体质影响外,还受到农药或者工业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判断有毒无毒时,均应加以重视。

    2 毒副作用

    中药大部分是天然药物,经过加工炮制,大部分毒性变小,但有时因炮制不当,或者品种混淆等原因,少部分仍有毒性,特别是单味药提取后更应注意,中药的毒副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对肝肾的毒副作用[3] 现代药理研究已发现100多种药物对肝脏有一定的损害作用。桑寄生、姜半夏、浦黄可引起肝区疼痛。斑蟊对肾脏的损害最为常见,每日用量超过1.5 g即可中毒,表现为腰痛、尿频、尿少、血尿,最后导致肾衰,其他的如云南白药、泽泻、肉桂对肾脏均有不良影响。

    2.2 中枢神经系统的毒副作用 乌头、莪术、斑蟊等,毒性成分主要是生物碱,对中枢神经系统可产生先兴奋后抑制的作用,如中毒严重则可引起中枢麻痹而死亡。马钱子(番木整主要含有士的宁和马钱子碱),毒性大,致其死亡量为0.01~0.12 g。曾有报道,癌症以蜈蚣0.2 g,全蝎0.4 g研末冲服1次/d,服药5 d后造成神经损伤[4]

    2.3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中药大多为口服药,不少药物和制剂对胃肠道有刺激,如决明子、青木香、苦参等可引起恶心,巴豆主含巴豆油约30%~45%,毒性大,外搽可致皮肤气泡,内服1/4滴即可致猛泻,内服半滴至一滴即可产生严重症状,内服12~20滴足以至死亡。中成药复方制剂,如黄连上清丸,大承气汤菜均可引起胃肠道反应。

    2.4 对心血管疾病的毒副作用 常见的有心悸、心肌受损,心率失常等心电图改变,临床以心率失常和心电图改变为特征。如含强心甙类药物罗布麻叶,蟾蜍等也可产生类似洋地黄中毒的表现。

    3 过敏反应

    中药也可引起过敏反应。北京密云县人民医院杨翠英等[5]曾对本院2001年1月至2005年10月321例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中药不良反应居抗菌素之后,列第2位,占不良反应中的比例较大。还有过敏性休克的报道,主要是中药及其制剂,有报道鱼腥草和双黄连注射液均可引起过敏性休克[5]。故对中药注射液的使用,首先要把握质量关,对已知易过敏的中药及其复方制剂,在应用前应进行过敏性实验。

    4 结语

    是药三分毒是人们对中药的不良反应的描述,许多中药无论有毒、无毒,他们的治疗效能与毒副作用是密切相关。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正确理解有毒、无毒的含义,在具体应用中药时,一定要掌握中药的性味、功效,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按中医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疾病合理用药,才能保证临床效果的同时,防止药物的不良反应,保证用药安全,做到正确使用有毒中药,化有毒为无毒,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的观察,以保障中药的安全用药。

    参 考 文 献

    [1] 杨甲禄.正确认识中药的疗效与毒副作用,积极开展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35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