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23期 > 正文
编号:11952616
两种小儿静脉输液固定法临床效果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8月15日 王志明 余玉娥 鲁敏卿
第1页

    参见附件(1263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静脉输液用小夹板固定踝关节后再行静脉穿刺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200例次输液患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固定踝关节后再行静脉穿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静脉输液穿刺成功后再用固定肢体。结果 两组进行对照,实验组的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5)。结论 小儿静脉输液用先固定再行静脉穿刺的方法,能有效地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重复穿刺,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

    【关键词】 小儿;静脉输液;小夹板固定

    小儿静脉输液一直是儿科护理工作中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因为小儿皮下脂肪丰富,血管细,血管的深浅度不同。患儿对静脉穿刺又不合作,穿刺容易失败。穿刺时固定好穿刺部位及针头,是提高穿刺成功率的关键。近几年来我院门诊注射室对小儿在静脉穿刺时将传统的静脉输液固定方法进行改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2009年1~12月我院将门诊906例输液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共实施静脉输液穿刺1200例次,其中男640例次,女562例次,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600例次,其中(1±0.33)岁222例次,(1.92±0.5)岁158例次,(2.92±0.42)岁220例次; 对照组600例次,其中(1±0.33)岁205例次,(1.92±0.5)岁215例次,(2.92±0.42)岁180例次。实验组采用固定踝关节后再行静脉穿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先静脉穿刺再固定肢体。

    1.2 方法 ①材料:常规静脉输液用物,自制长15 cm,宽5 cm的木质小夹板1块,3条20 cm长的胶布;②按常规方法准备好输注液体,选用5.5或6号针头;③本研究组病例均采用下肢静脉穿刺输液,将传统的固定方法进行改良。实验组的患儿由家属用背带将患儿背在胸前或背后或者抱坐在腿上,操作者选择左侧或右侧下肢静脉,在穿刺点5 cm处放上止血带[1],将小夹板放在外踝,紧贴肢体,注意功能位置,用第1条胶布缠住患儿足背与夹板一圈,第2条胶布绕小腿与夹板一圈,第3条胶布绕足趾与夹板一圈,暴露穿刺部位。固定关节后扎止血带,常规消毒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用胶布固定针头即可。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静脉输液穿刺成功后再用小夹板固定肢体。

    1.3 统计学方法 2种小儿静脉输液固定法临床效果观察判断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输液成功率比较,用χ.2检验,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5)。(见表1)

    表1

    验组与对照组成功率比较表(例,%)

    组别例数一针穿刺成功率二针穿刺成功率χ.2值P值

    实验组600568(94.66)32(5.34)12.21<0.005

    对照组600535(89.16)65(10.84)

    注: 观察组与对照组P<0.005

    3 讨论

    3.1 小儿静脉输液是临床常见的医疗手段之一。除熟练地掌握静脉输液操作技术外,良好的固定方法是保证顺利输液的重要环节。小儿好动,如固定不当,往往会造成针头脱出、渗液、漏液。

    3.2 一般1岁以内患儿输液时选择头皮静脉,婴幼儿或学龄前儿童则多选择四肢静脉,这个年龄组的患儿头皮静脉由于皮下脂肪较厚,血管细而不清晰,不易被刺入[2],故多选择四肢静脉为宜。由于门诊输液室患者一般都是坐着输液,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属对护理操作技术要求高,加上患儿在输液

    

    作者单位:529100广东省新会区会城医院

    时不配合,必要时由家属背着或抱着来回走动,为了便于患儿活动,常选用下肢静脉输液。

    3.3 由于踝关节活动度较大容易引起针头穿破血管而发生局部肿胀。在静脉穿刺前先将患儿踝关节固定在小夹板上,此时患儿未感到疼痛,挣扎的程度较小,当穿刺时,患儿感到疼痛要挣扎,而关节已被固定在小夹板上,活动程度受到限制,关节的屈伸度减小,且穿刺成功后只需固定针头,不需固定关节,减少了穿刺成功后而因固定失误导致重新穿刺次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节约了人力耗费[3]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63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