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25期 > 正文
编号:11950128
依达拉奉准介入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护理
http://www.100md.com 2010年9月5日 赵金红 王秋华 孙聪敏
第1页

    参见附件(1386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准介入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并给予相应护理干预。方法 将脑梗死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按病情分别给予抗血小板药物、营养脑细胞治疗并给予常规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准介入,并增加早期康复锻练和心理护理。结果 介入组疗效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依达拉奉准介入治疗脑梗死患者,配合科学的护理干预可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依达拉奉;准介入;脑梗死;护理

    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的自由基清除剂,在体外实验中能抑制脂质过氧化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1],从而对抗并减轻自由基对脑细胞的损害;动物实验也已证实[2],可改善大鼠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流而引起的神经缺陷症状,能显著降低病死率,缩小脑梗死范围,减轻脑水肿。大鼠在缺血、缺血再灌注后静脉给予依达拉奉,可阻止脑水肿和脑梗死的进展,并缓解所伴随的神经症状,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2008年8月至2009年12月,我科利用依达拉奉准介入配合科学的护理干预治疗脑梗死患者100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其中,男73例,女27例,年龄43~7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显著差异。两组均入住卒中单元病房,均按病情给予抗血小板药物、营养脑细胞治疗,介入组加用依达拉奉准介入,介入隔日1次,5次一疗程;对照组抗血小板药物、营养脑细胞治疗。

    禁忌证:严重心脏疾病、血压超过24~16 kPa,颈动脉窦过敏,穿刺部位过敏,有出血倾向者。

    2 护理

    2.1 操作前护理 操作前护士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尤其要注意患者的凝血时间、血压和心脏情况。同时要做好心理护理。神志清楚的患者在首次治疗前会因为对这种疗法缺乏了解引起焦虑恐惧等紧张情绪,这时护士要多与患者沟通,向患者及家属讲明情况,告知该疗法的安全性,通过有效的沟通来使患者减轻焦虑,消除恐惧,从而能很好的配合治疗。合并精神症状或不合作者酌情给予镇静剂,待患者安静后再行穿刺。

    2.2 术中配合及护理

    2.2.1 一般护理 患者自然平卧于硬质床上,肩颈下垫枕,高7~10 cm,头略后仰,略偏向瘫痪肢体侧。

    2.2.2 穿刺方法 ①颈动脉最佳穿刺点的选择:相当于CCA的中、下段交界处,在脑部病灶侧胸锁乳突肌的内缘,平甲状软骨下缘触及颈动脉搏动最明显处,避免过于偏上时刺激颈动脉窦或粥样硬化的斑块。穿刺部位皮肤使用碘酒、酒精消毒两次;②50 ml注射器吸取30 ml生理盐水+依达拉奉15 ml;③术者站在患者的右侧,选择6号半头皮针连注射器,排净注射器和管道中的空气,严防空气窜入脑动脉内,形成脑栓塞;④术者右手持头皮针,用左手中、食指,固定颈动脉,在颈动脉搏动明显处,针头直刺入动脉内,见有鲜红色血液射入塑料管内即穿刺成功,而后试进少许药液,回血良好,实施灌注药液,5~8 min灌完。无菌棉球轻压局部20 min。

    2.2.3 术中心理支持 神志清楚的患者往往会情绪紧张,甚至恐惧,这时护士要用温和的语气与患者交谈,少答多问,减轻患者的焦虑,使之能配合治疗。同时也利于了解病情,一旦发现异常立即拔针。

    2.2.4 术中的病情观察 ①患者最佳药效感:患肢的幻觉感、发热感和蚁走感等。这是颈动脉给药独到之处;②毒副反应:可出现癫痫样发作,因灌注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脑动脉内药物浓度过高所致,马上停止灌注,刺激人中后回复正常。

    2.2.5 操作注意事项 在推注药物时要不时观察回血情况,若回血的速度变慢或回血的颜色变浅,说明有可能针头半滑脱或刺入对侧管壁,应把针头少退出或者将针头提至皮下重新穿刺,否则药液渗出至血管外会出现局部疼痛或有硬结、肿块、条索状物,但是不会出现不良后果。治疗结束在拔针的同时按住穿刺点,尽量不要压偏。按压时要避免按压到颈动脉窦。一般按压5~10 min,按压压力要适中,以手感压扁颈动脉1/4为宜。在注射过程中由于患者活动、咳嗽、吞咽动作等因素致使穿刺针滑脱时不必拔针,可将针头提至皮下再行穿刺。如果判断针头堵塞应该及时更换针头。

    2.3 术后护理

    2.3.1 病情观察 术后要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神志、面色。颈动脉穿刺给药即可、24 h、2周神经缺失功能(ESS)评分初步评价效果[3]。评定标准:基本治愈缺乏评定标准;显效:瘫痪肢体肌力提高3级以上;好转:瘫痪肢体肌力提高1~2级;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或加重。

    2.3.2 穿刺部位观察 有无慢性血肿形成,拔针后要正确按压穿刺部位,勤于观察,如有血肿形成应给予湿热敷。

    3 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缺失功能评定及疗效比较见表1、表2。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缺失功能评分比较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24 h治疗后14 d总下降率(%)

    治疗组22.2±2.113.8±1.76.2±1.671.4

    对照组21.8±1.919.4±1.113.1±1.744.9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组别基本治愈显效好转无效有效率(%)

    治疗组162211198.0

    对照组25281544.0

    4 讨论

    目前因国内外脑梗死的治疗方法很多,但由于静脉给药药物需分布全身并在肝脏代谢,真正到达脑组织中的浓度仅为用药的8%,疗效受到限制。大医院盛行的介入技术对设备条件、人员水平及病例选择的要求很高,医疗费用昂贵,虽然疗效好,但实际应用中受到很大限制。近年来兴起的准介入技术,一改传统的给药途径,将药物直接注入颈内动脉,提高病变区药物浓度,使疾病早期已经形成的血栓在不牢固的情况下迅速驱散,使缺血缺氧的神经细胞重新得到血氧供应,发挥功能。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更是保证准介入成功的关键因素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8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