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25期
编号:11950091
浅谈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http://www.100md.com 2010年9月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25期
     【关键词】 中医;养生文化;起源发展

    “养生”又称为“颐寿”。养生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长生不老”是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和追求,这个梦想几乎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悠久。我们国家的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诸多因素,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养生文化也成为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 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

    殷商以前,有关于养生文化的记载多来源于一些带有神话色彩的历史传说。如我国传说中的“阴康氏”部落的先民由于生活环境潮湿加上劳累过度,很多人都得了“关节不利”的毛病。为了摆脱疾病的困扰,他们发明了一种“摔筋骨、动肢节”的养生方法,这种养生方法类似于现代的气功导引。“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据史料记载,大禹发明了“禹步”,即一种以呼吸运气结合脚步移动的导引养生方法。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作是运动养生的先驱。
, http://www.100md.com
    夏商时期最著名的养生家要首推彭祖。根据古代典籍记载,彭祖精于养生,尤善导引行气及饮食调理,相传他历经唐虞夏商等代,活了八百多岁。固然,活到八百多岁的说法确实有些夸张,但据考证,彭祖实际上是以其命名的一个氏族,这个氏族精于养生,族中长寿之人辈出,并因此而闻名于世,于是产生彭祖享寿八百这类传说并流传于后世。

    2 中医养生文化的发展

    从殷商开始,我国的养生文化有了确切的文字记载。如甲骨文中出现了“沐”、“浴”、“寇帚”之类的字样。“沐”指洗头,“浴”指澡身,合在一起就是洗澡之意,强调要重视个人卫生。“寇帚”古时作大扫除讲,即强调要打扫集体卫生。

    西周时期,养生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专门掌管周王和贵族阶层饮食的食医及专门主管环境卫生的官员。食医负责调配王室贵族饮食的寒温、滋味、营养等,非常类似于现代的营养师;而专门主管环境卫生的官员则大致相当于现代的卫生防疫人员。这些养生保健思想出现在几千年前的古代,是具有极其先进意义的。
, 百拇医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养生文化史上的出现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百家争鸣,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当时的史书对养生的记载已经十分具体,如《左传》中记载了秦景公派遣医和为晋侯治病的故事,医和诊病后说其之病是“近女室,疾如蛊”的结果。已经注意到了房室起居与健康的关系。在先秦诸子的学说中,在养生问题上贡献最大的要属儒家和道家。如儒家学说的奠基人孔子主张“知者乐,仁者寿”,并提出了著名的“君子三戒”的养生理论,即“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说君子有三件事要警觉:年轻时,血气尚未稳定,要警觉贪恋女色;壮年时,血气旺盛,要警觉争强好斗;老年时,血气渐衰,应警觉贪得无厌。孔子提出的“三戒”,极为准确的抓住了不同年龄段人性中的弱点,提醒人们警觉力戒,以善其身,开创阶段养生理论之先河。此外孔子还非常重视饮食起居,提出“食不语,寝不言”,即吃饭和睡觉都不要说话,这样才能保证营养的摄入和睡眠的质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个著名的养生理论家和积极的实践者。相传其活到160多岁,这与他重视养生以及善于在实践中积累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分不开的。他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段话的大意是说人必须遵循地的法规才能生存,土地依赖天象气候的变化才能生万物,天象气候则是依其道即规律而运行,而道就是那些自存的当然,即所谓自然的东西。这是他悟于宇宙之变化,而用于人体养生的原则。提倡人们要顺乎自然之道、适应自然之法,也就是顺应自然的养生观。此外,他还提出了“归真返朴”、“清静无为”的养生理论,这些对指导后代养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1]。
, 百拇医药
    3 中医养生文化的繁荣昌盛

    秦汉至隋唐时期,是中华养生文化的繁荣鼎盛时期。统治阶级对长生不老之术出现了狂热的追求,如秦始皇曾遣数千童男童女赴蓬莱岛以寻求仙药,汉武帝曾建金茎(大铜柱子)来承接甘露以延年益寿。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养生文化的兴盛。

    这个时期产生了众多的养生著作,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要算《黄帝内经》。该书汇集了先秦时期的各种养生观点,并且首次专门从医学角度探讨了养生问题。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就提到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养生原则。此外,《黄帝内经》还记载了许多养生术,如导引、按蹻等。这些养生的理论知识和具体方法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导和带动中医养生日趋走向繁荣,后世的各种养生著作,多数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起来的,并且逐渐出现了很多长于养生之术的医家,如张仲景和华佗等。“医圣”张仲景提出了“内养正气、外慎邪气”的养生经验,提出了预防为主的养生思想。被誉为“外科鼻祖”的华佗则根据古代的导引法,创立了著名的“五禽戏”。孙思邈,被称为药王孙天医,他总结出养生十三法,包括如:发常梳、目常运、齿常叩、耳常鼓、头常摇、腰常摆、腹常揉、脚常搓等,这些养生方法皆具有简单易学、效果确实的特点。
, 百拇医药
    两宋、金元时期,中医学出现了流派争鸣的局面,涌现了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的一批养生家。

    明清时期,中国养生文化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广泛的传播,当时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也因此得以显著提高。

    4 展望

    如何进一步健康长寿,是当前人类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科学家认为,动物的寿命一般为生长期的5~7倍。人类的成熟期为20~25岁,因此,人类的正常寿命应该是100~175岁。人活百岁不是梦,养生保健则是实现健康长寿的关键。萌发并生长在古老的神州大地上的中医养生学与中国长寿民俗具有同样的文化基元,有人将这种民俗称为中国的“长寿文化”。“沿着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思路”继承和发展这门“长寿文化”是具有深远意义并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情。

    参 考 文 献

    [1] 李鹏.候艳娇,道家思想与《内经》养生.甘肃中医,2009,22:(6):3., 百拇医药(刘忠文 刘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