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28期 > 正文
编号:11947893
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对比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0月5日 门晓英
第1页

    参见附件(1397KB,2页)。

     【摘要】 目的 对比2 g/kg单剂及1.0 g/(kg•d)×2 d及0.4 g/(kg•d)×5 d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三种剂量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118例川崎病(KD)患儿随机分为三组,各组其他治疗相同。观测患儿退热、淋巴结肿大、黏膜充血消退、多形性皮疹及手足症状消退的时间及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A组退热、淋巴结肿大、黏膜充血消退、多形性皮疹及手足症状消退时间较B、C组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各组CA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未见明显副反应。结论 2 g/kg单剂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是一种更有效、经济、简便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 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川崎病;临床疗效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未明的儿童血管炎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发热伴皮疹、淋巴结肿大、球结膜及口腔黏膜充血、手足指趾末端肿胀等特征。资料表明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高[1],其心血管并发症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重要原因之一[2],严重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丙种球蛋白为治疗KD的有效药物。近年来许多文献认为2 g/kg单剂静脉滴注丙种球蛋较分次给药1.0 g/(kg•d)×2 d及0.4 g/(kg•d)×5 d有更突出的疗效。本文比较三组不同方案静脉给予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8例KD患儿均为2003年1月至2010年1月新会妇幼保健院儿科住院者。男60例,女48例;年龄3个月~9岁。三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开始治疗时间及病情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入选患儿均符合日本2002年修订的KD诊断标准[1]。

    1.3 治疗方法 三组均为发病后10 d内确定为KD患儿,分别用三种剂量治疗。A组单剂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2 g/kg,24 h完成,联合阿司匹林50 mg/(kg•d)分三次口服;B组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1.0 g/(kg•d)连用2 d,阿司匹林剂量及用法同上;C组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0.4 g/(kg•d)连用4~5 d,阿司匹林剂量及用法同A、B组。

    1.4 临床疗效 根据退热、淋巴结肿大、黏膜充血、多形性皮疹及手足症状消退的时间判断急性期疗效,与入院时及病程3~4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测冠状动脉病变。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所有结果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CAL用两个率的比较检验。

    2 结果

    2.1 三组患儿急性期症状变化时间见附表1。

    表1

    三组患儿急性期症状变化时间(x±s,d)

    组别例数退热时间淋巴结肿大消退黏膜充血消退皮疹消退手足症状消退

    A组36 1.1±0.32.3±1.4 2.3 ±1.22.3±1.6 2.1±0.9

    B组36 1.2±0.42.2±1.3 2.5±1.2 2.5±1.2 2.2±1.0

    C组36 2.5±0.53.2±1.4 3.3±1.5 3.5±1.6 3.1±1.6

    注:A组与B、C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C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单位:529100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妇幼保健院儿科

    2.2 三组患儿CAL比较:A组:36例,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占26.8%;B组:36例,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占28.2%;C组:36例,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占26.3%.

    A、B、C三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副反应 三组患儿均未发现明显副反应。

    3 讨论

    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KD可消除急性期症状降低CAL,目前已得到广泛的认识,但是,治疗KD的丙种球蛋白的最佳剂量尚未清楚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97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