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24期 > 正文
编号:12133888
2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25日 黄汉宁 谢惠芳 黄丹丹 颜振兴 刘亚杰
    参见附件(12kb)。

     1.4 治疗方法 22例中予抗凝治疗的有21例,其中单纯予肝素/低分子肝素12例,先予低分子肝素后再予华法林4例,单纯予华法林2例,予rt-PA静脉溶栓后续予低分子肝素1例,尿激酶溶栓后予华法林1例。肝素用药多为1~2周,华法林用药1~3个月不等。抗血小板治疗11例,均予阿司匹林100 mg/d,且均在抗凝治疗的情况下合并使用。脱水治疗17例,均用20%甘露醇为主,125 ml快速静脉滴注,2~4次/d不等。在DSA条件下行闭塞横窦球囊扩张术2例。海绵窦炎及硬膜炎的2例患者用了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治疗。

    2 结果

    2.1 人口统计学及病因学结果 22例患者中,男11例,女11例,男:女比例1∶1;患者年龄自16岁到61岁不等。

    病因:血液及凝血功能异常最为常见(12例);妊娠、产褥、流产也为发病常见病因(5例),其中绝大多数都出现血液及凝血功能异常(4例)。此外,肿瘤合并血液指标异常1例,海绵窦炎合并血液指标异常1例;硬膜炎1例、脑动-静脉瘘1例,脑出血后遗症期贫血1例,大量吸烟嗜好1例,其他系统手术后1例,下肢静脉血栓1例,无明显原发疾病或危险因素者3例。

    2.2 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结果 22例患者中,临床症状以头痛最为常见(20例),可伴发呕吐(17例)、视乳头水肿(15例)、癫痫(6例)、肢体偏瘫、语言障碍等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6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出现意识障碍者(5例, 有2例加重,其中1例死亡)。

    经MRI+MRV、CT/CTA、DSA等影像学检查提示血栓累及侧窦(15例)、上矢状窦(12例)最多见,也可累及皮层浅静脉(3例)、深静脉(3例)、海绵窦(3例)、直窦(3例),其中合并累及多个静脉/静脉窦者常见(10例)。

    2.3 治疗结果 22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中,20例不同程度的症状缓解疗效,复查提示原来血栓形成的静脉窦/静脉完全再通2例,不同程度再通的18例;病情加重2例,其中1例死亡。经闭塞横窦球囊扩张术的2例患者,复查均提示再通。

    3 讨论

    大多数脑缺血是由脑动脉系统闭塞性疾病或血栓栓塞引起的,但有时脑梗死和脑水肿甚至出血也可由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造成。

    本组研究收集了2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11例,男:女比例为1∶1,无明显性别差异。患者年龄自16岁到61岁不等,说明在各个年龄阶段均可发病,以21~40年龄段多发,这可能与易患CVT的妊娠、产褥、流产女性主要集中于一年龄段有关。

    病因方面,获得性或先天性血液及凝血系统异常是CVT的重要病因。在一些报道中,血小板增多症[1]、真红细胞增多症[2]、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3]和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4]都可引起CVST。这方面也为本研究中最为常见的病因,有12例,占50%,且多合并2项或以上血液指标异常(9例,占75%)。在CVST患者中,血小板增多症可能更易见于青少年患者,3例20岁以下患者中2例有此异常,其中1例经骨髓检查提示产板巨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DNA检查提示常染色体异常。此类患者的脑静脉/静脉窦解剖多无异常,但血小板异常增高可诱发血小板凝集反应,形成白色血栓后再续于红色血栓,所以此类CVST起病早期可予抗凝治疗,但作为二级预防治疗原发病及抗血小板凝集药可能更有效。真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贫血,尤其是合并红细胞比容(HCT)异常增高,都易出现血栓形成倾向。凝血功能异常,包括凝血酶原时间过快、纤维蛋白原异常增高、D-二聚体异常增多等。最近有人研究了163例窦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显示凝血酶原G20210A基因突变是血栓形成倾向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5]。D-二聚体水平是纤维生成的一个重要指标,已有研究证实D-二聚体水平对外周静脉闭塞的诊断有帮助,D-二聚体阳性则CVST的危险性明显增高,并已将D-二聚体水平测定用于监测深静脉血栓患者是否需要继续抗凝治疗[6]。女性妊娠、产褥、流产较易诱发血液或凝血功能异常,如本研究中的5例妊娠、产褥、流产女性患者中有4例出现了上述情况,占80%;相对而言,产褥期较妊娠及流产更易出现CVST(5例中有3例为产褥期妇女,1例妊娠,1例流产);另据报道,服用避孕药或雌性激素替代疗法也为CVT的一大重要因素。此外,肿瘤、炎症(其中以海绵窦炎、硬膜炎等颅内或头面部感染易发)、脑动-静脉瘘、脑出血后或其他系统手术后、大量吸烟者、有下肢静脉或其他血管血栓等血栓形成倾向者均为脑静脉血栓形成易发因素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