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临床医学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2010年 > 第11期 > 第1期 > 正文
编号:11977425
替罗非班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月1日 刘伟利
第1页

    参见附件(1392KB,2页)。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价替罗非班用于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06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肠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抗心绞痛药物,治疗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观察两组对心绞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能明显减少心绞痛的发作频率(P<0.05),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缺血性心电图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出血并发症在治疗组比对照组有增多趋势(11.3%比5.67%;P>0.05)。结论 替罗非班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肯定且安全。

    【关键词】

    替罗非班;心绞痛;不稳定型;老年人

    DOI:10.3760/cma.j.issn 16738799.2010.01.104

    作者单位:453000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

    替罗非班(tirofiban)属于血小板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是目前国内临床所应用的最强的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主要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治疗中,但其在老年这一特定人群中的临床疗效尚未见专门报道,本研究旨在评价替罗非班用于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6月至2009年7月我院心内科住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6例,男70例(66.0%),女36例(34.0%);年龄60~80岁,平均(67.6±6.5)岁。随机分为两组:替罗非班组(简称治疗组n=53例)和对照组(n=53例)。两组一般情况、基础临床资料、心绞痛临床危险分层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诊断标准 不稳定型心绞痛:典型的心绞痛发作特点,心电图有STT动态改变,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心绞痛,有或无冠脉造影证实;临床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1]。

    1.3 排除标准 ①近3个月内有颅内出血史;②近1年内有消化道出血史;③近3个月内有手术外伤史;④凝血障碍或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⑤严重肝、肾功能低下;⑥不能控制的高血压(BP>180/110 mm Hg);⑦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Ⅳ级)、心源性休克、心肌坏死标志物肌钙蛋白I(cTnI)明显升高。

    1.4 分组及处理 对照组硝酸甘油10 mg加入5%葡萄糖250 ml(或生理盐水)静脉点滴,低分子肝素钙5000 U皮下注射,1次/12 h,用药7 d,口服氯吡格雷75 mg 1次/d,阿司匹林100 mg 1次/d,且服用辛伐他汀、美托洛尔、卡托普利及消心痛治疗;治疗组静脉点滴替罗非班48 h,起始负荷剂量0.4 μg/(kg•min)30 min,而后0.1 μg/(kg•min)静脉滴注,余治疗同对照组。

    1.5 观察指标 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包括心绞痛次数、持续时间及发作程度)、硝酸甘油日耗量、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疗程始末分别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并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1.6 疗效判定标准

    1.6.1 心绞痛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心绞痛发作减少80%,硝酸甘油日消耗量减少80%以上;有效:心绞痛发作减少,硝酸甘油日消耗量减少50%~80%;无效:心绞痛发作及硝酸甘油日消耗量减少50%以下。

    1.6.2 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2] 显效: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有效:心电图STT改善≥50%或T波由平坦转为直立;无效:心电图改善达不到上述标准。

    1.7 统计学方法 全部统计学处理均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观察指标的变化(x±s)

    组别例数

    发作频率(次/d)硝酸甘油日耗量(mg)血小板计数(×109/L)APTT(s)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治疗组536±21±18.6±2.52.2±1.3171±52168±4935.2±6.141.3±8.2

    对照组536±32±18.9±2.74.1±1.9163±53159±5134.8±5.235.1±5.7

    t值1.2782.4090.9822.9130.6920.7690.8421.299

    P值>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观察指标的变化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 治疗组心绞痛症状显效33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2%;对照组心绞痛症状显效21例,有效2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3.0%,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电图改善显效24例,有效2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心电图改善显效16例,有效24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75.5%;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 治疗组治疗期间,口腔黏膜与牙龈出血3例,胃肠道出血1例,皮下出血2例,出血发生率(11.3%),均经停药后出血停止;对照组牙龈出血1例,皮下出血2例,出血发生率(5.67%),治疗组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严重出血及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不稳定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不稳定的心肌缺血综合征,是由于不稳定粥样斑块破裂及随之而来的破裂部位血栓形成,进而造成冠状动脉的完全或者接近完全闭塞,冠脉造影提示血栓形成征象占50%~80%。血管内窥镜发现血栓形成发生率占80%~90%,多为非阻塞性白色血栓[3]。血栓中血小板成分多,纤维成分少,且血栓形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所以不稳定心绞痛的治疗以抗凝和抗血小板为主。目前常用抗血小板制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仅作用于血小板聚集的初始环节,而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则可以作用于血小板聚集的最终共同通路:通过精氨酸甘氨酸门冬氨酸序列占据血小板GPⅡb/Ⅲa的交联位点,竞争性抑制凝血因子Ⅰ或血管假血友病相关因子介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血小板的活化、黏附和聚集,从而达到最大程度的抗血小板的作用[4]。国外已完成的3项大规模临床研究(PRISM、PRISM2PLUS、RESTORE)证明,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能够在原有急性冠脉综合征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再减少缺血事件的发生率,且替罗非班半衰期为2 h,起效快,给药5 min对血小板抑制作用可达到96%,停药2~4 h后血小板功能即可恢复至基础值的89%,出血时间恢复正常,并未见任何不良反应[5]。然而对于患不稳定心绞痛的老年患者,应用替罗非班的可靠性及安全性的研究甚少。

    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人群,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的耐受能力差,较其他人群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抗血小板治疗的出血风险较大,抗凝治疗的难度亦大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92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