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临床医学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2010年 > 第11期 > 第2期 > 正文
编号:11977125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应用及远期疗效观察(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2月1日 李 斌 张建华 高 华 苟云久 杨永珠 高秉仁
第1页

    参见附件(1951KB,3页)。

     2.2 随访结果 全组介入治疗成功91例,随访83例,随访率91.2%,失访8例。随访6~90个月,平均(72.9±15.2)个月。有残余分流者随诊1~3个月后残余分流消失。X线胸片示肺血较术前减少,心胸比例不同程度缩小。1年后TTE示左室舒张末径由(44.3±9.7)mm变为(38.5±5.5)mm(P<0.01);左室收缩末径由(35.1±7.3)mm变为(29.6±3.1)mm(P<0.01);肺动脉收缩压从(55.6±9.2)mm Hg变为(27.6±8.3)mm Hg(P<0.01)。全部患者均保持优良生存,无封堵器脱落、肺动脉和降主动脉狭窄、残余分流、器官栓塞、股动静脉瘘、感染性心内膜炎或导致心脏瓣膜运动异常者。

    3 讨论

    PDA作为一种单发病变约占全部先天性心脏病的9%~12%,居第二位,男女之比约为1:2~1:3。公元初年,希腊的Galen首先描述了动脉导管;1907年Munro首先证实了导管结扎术的可行性,1938年Gross首次给一例7岁女孩手术结扎未闭动脉导管成功;我国吴英恺教授1944年将这一手术应用于临床获得成功。此后的30年PDA的治疗均以手术为主。1967年Porstmann[1]首次成功应用介入法封堵动脉导管,此后数十年有多种封闭器材和方法应用于临床,但由于损伤大、适应证窄及残余分流发生率高等原因,难以临床推广。1997年Masura[2]应用Amplatzer蘑菇伞(ADO)堵闭PDA取得成功。ADO输送管径小,操作简便,疗效满意,逐步成为PDA首选介入治疗方法。

    我国1998年引进Amplatzer技术,但进口封堵器价格昂贵,限制其临床推广应用。我国学者在深入剖析国外器材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开发出国产新型器材,价格低廉,有利于介入法在PDA治疗中的推广应用。

    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与残余分流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是评价一种治疗方法安全性和临床疗效的重要指标。PDA开胸手术死亡率为0.36%~2.8%,二次手术率为0.39%,术后再通发生率为0.4%~23%[3,4]。综合文献报道[2,5,6],应用ADO介入治疗PDA技术成功率为95.8%~100%;即刻残余分流发生率为6.5%~39%,24~48 h为0~8%,6个月为0~0.48%,12个月以上均无残余分流;封堵器脱落、栓死发生率为1.4%;溶血、主动脉或肺动脉狭窄仅见个例报告。笔者的研究显示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PDA技术成功率为97.8%;术后检查显示其中19例存在微量残余分流,随诊1~3个月后残余分流消失;并发溶血1例,经内科保守治疗,3 d后血红蛋白尿消失,重要并发症发生率为1.1%;远期随访资料显示较术前相比左室缩小,肺动脉压下降,全部患者均保持优良生存,无封堵器脱落、肺动脉和降主动脉狭窄、残余分流、器官栓塞、股动静脉瘘、感染性心内膜炎或导致心脏瓣膜运动异常者,无因PDA而再次接受治疗。国产器材与ADO有相同的临床疗效。

    溶血是PDA介入治疗的重要并发症之一。溶血与残余分流有关,通过已封堵PDA的残余血流流速越快,血细胞遭受机械性破坏就越严重,导致机械性溶血发生。首先给予促进凝血和止血药物,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常规、肾功能及尿液颜色等的变化。如果术后溶血严重,出现肾功能损害等,需行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并缝闭PDA[7]。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对减少残余分流有益,封堵器放置后其腰部稍变细呈“蜂腰”状为佳,多数情况下,封堵器“腰征”与即刻封堵效果显著相关。

    开胸手术是介入治疗的有力后盾。Bilkis等[8]报道209例采用ADO治疗PDA患者,婴幼儿占26%,PDA直径1.5~12.5 mm,不建议5 kg以下患儿应用。本组1例细小PDA,反复出现严重心动过缓,建立轨道困难,另1例为反漏斗型PDA,封堵器难以固定,均择日开胸手术成功。介入治疗对细小PDA、婴幼儿和低体质量患儿具有局限性[9]。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PDA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创伤小、恢复快,远期疗效优良,其价格优势使更多的患者有能力接受介入治疗,在适应证范围内可成为PDA的首选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Porstmann W,Wiemy L,Wameke H,et al.Closure of the persistent ductus arteriosus without thoracotomy.Get Med Mon,1967,12(7):259 261.

    [2] Masura J,Walsh KP,Thanopoulous B,et al.Catheter closure of moderate to large sized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using the new Amplatzer duct occluder:immediate and short term results.J Am Coll Cardiol,1998,31(4):878 882.

    [3] Mavroudis C,Backer CL,Gevitz M.Forty six years of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division at Children’s Memorial Hospital of Chicago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51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