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临床医学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2010年 > 第11期 > 第3期 > 正文
编号:11976989
双腔水囊引产器在晚期妊娠引产中的应用(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3月1日 廖 伟 武传中 荆信勇 耿爱芝 迟亚松
第1页

    参见附件(1636KB,2页)。

     对照组:操作步骤基本同观察组,水囊中注入生理盐水340 ml。术后嘱孕妇卧床休息,注意外阴清洁,防止感染。

    1.3效果判定水囊脱出或取出水囊后产妇顺利经阴分娩为成功。水囊脱出或取出后无规律宫缩,经加速产程处理后无进展,手术终止妊娠为失败。

    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使用Microsoft Excel 2003和SPSS 10.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采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或精确检验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观察组38例产妇全部一次性放置双腔水囊成功,宫腔水囊及小水囊无破裂及漏水现象发生,均无感染发生。除

    1例产妇因持续性枕后位行子宫下段剖宫产结束分娩外,其余37例产妇,宫缩发动后,宫缩强度适宜,活跃期前(宫口开大<4 cm)无水囊脱出, 37例产妇均产程进展顺利,顺利经阴分娩。本组引产成功率为97.4%,水囊脱落率为0%,总产程平均时间为(28.94±2.76)h。

    2.2对照组38例产妇均无宫腔内感染发生。12例放置水囊后,宫缩规律,强度适宜,顺利经阴分娩。26例产妇宫缩发动后,活跃期前(宫口开大<4 cm)水囊脱出,水囊脱出后出现宫缩乏力,产程无进展,采取肌注安定10 mg,静滴1%催产素及人工破膜等措施加速产程后20例经阴分娩,其余4例因脱囊后采取治疗措施产程仍无进展,而行子宫下段剖宫术结束分娩,2例产妇静滴催产素过程中强烈要求手术结束分娩。本组引产成功率为84.2%,与观察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水囊脱落率为68.4%,与观察组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0);总产程平均时间为(30.53±3.21)h与观察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P<0.05)。

    3讨论

    水囊引产克服了宫颈不成熟不能引产的难点,较广泛的应用于中晚孕的引产。它符合子宫生理性收缩的节律和强度,使分娩机制和宫口扩张同步进行,提高了阴道顺产率,降低了剖宫产率。它的引产机理[1]为:①机械性刺激:置于宫腔内的水囊对子宫下段产生机械性压迫,反射性引起子宫收缩。导尿管置于宫颈,可使宫颈软化,扩张;②Ferguson效应:注入生理盐水的水囊使子宫腔膨胀,引起垂体后叶催产素释放增加,达到引起宫缩所需的催产素阈值浓度时,可引起子宫收缩;③前列腺素水平的升高:水囊对子宫的机械性刺激,促进了宫内前列腺素合成和释放的增加。另外,水囊置入宫腔后分离蜕膜与胎膜,并压迫临近组织,形成一种破坏作用,损伤蜕膜与胎膜的溶酶体膜致磷脂酶A2漏出,磷脂酶A2催化磷脂释放花生四烯酸,进而合成前列腺素,刺激子宫肌收缩[2]。因此,机械性的刺激与宫内组织合成前列腺素及垂体后叶催产素释放增加,共同作用引起子宫收缩,是水囊引产的主要作用机理。分析水囊引产失败原因:在失败的7例中有4例均因随着宫缩强度的增大,宫腔内压力大于阴道内压力,水囊张力小,导致水囊变形,过早脱出宫颈而失败,尤其对于经产妇或宫颈口较松产妇,水囊脱落机率明显增加。临床曾有经产妇宫口未开,水囊脱出者。脱囊后宫缩消失,产程停滞,降低了引产成功率。所以作者认为防止水囊过早脱出是水囊引产成功的关键。

    笔者认真观察双腔气囊导尿管后发现,把气囊充水后于宫腔水囊内形成一小水囊可解决这一难题。该气囊最多可充入55 ml左右生理盐水,且充水后的小水囊为椭圆形,充入40 ml水后气囊直径就可达到4~5 cm。由于气囊两端是固定的,所以受压后不易变形,成功的将水囊保持至顺利进入产程活跃期,提高了引产成功率。38例双腔水囊引产孕妇宫口开大4 cm前无一例水囊脱出。行普通水囊引产术后,为防止水囊脱出,术后嘱患者卧床休息,臀部抬高。而行双腔水囊引产后患者可随意活动或取坐位,使水囊呈楔状切入宫颈,以增强水囊对宫颈的机械刺激,加速产程进展。另外,普通水囊脱囊后因产程无进展而采用催产素促进宫缩,此过程中产妇因疲劳,产程延长,疼痛,对经阴分娩失去信心,从而使剖宫产率升高。由本院行的76例水囊引产结果可以看出:双腔水囊引产术可明显降低水囊脱落率,提高引产的成功率,且缩短了总产程时间,减轻了产妇体力消耗。

    综上所述,双腔水囊引产术是一种操作简便,行之有效,安全可靠,成功率高的引产方法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63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