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临床医学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2010年 > 第11期 > 第3期 > 正文
编号:11976968
L型切口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术21例疗效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3月1日 李新旭 罗晓冬 汪志中 张 凡 何志明 林烨澎 叶 茂
第1页

    参见附件(2260KB,3页)。

     表1

    跟骨关节内骨折评分标准

    

    评价内容及标准评分评价内容及标准评分

    疼痛跟骨增宽

    无痛252 mm10

    偶有轻痛202~4 mm5

    步行超过1.5 km有痛胀感10>4 mm0

    明显疼痛,步行不能超过0.5 km0跟骨后关节面塌陷

    日常生活工作能力无10

    恢复伤前水平10<2 mm5

    绝大部分恢复8>2 mm0

    部分恢复期5Bohler角

    明显受限0≥30°10

    走凹凸不平路25°~29°5

    无障碍10≤24°0

    轻度障碍8踝关节活动范围

    中度障碍550°~70°10

    不能025°~19°5

    行频道辅助0°~24°0

    不需要5跛行程度

    鞋垫或矫形鞋3无10

    手杖1轻度5

    双拐0严重0

    4讨论

    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关键是最大限度恢复跟骨解剖形态,包括恢复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负重轴线、跟骨宽度和关节面平整[4]。跟骨结节与第跖骨头和第跖骨头形成组的三点负重并形成足弓。若跟骨骨折、塌陷使足底三点负重关系真棒发生改变足弓塌陷将引起步态的改变和足的弹性减震功能降低[5]根据本组病例治疗体会笔者认为SandersⅡ型(移位>1 mm)、Ⅲ型、部分Ⅳ型骨折患者只要局部软组织条件和全身情况许可,均可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对部分关节面严重粉碎、移位显著的SandersⅣ型骨折患者也可考虑行Ⅰ期距下关节融合或先简单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待以后行关节融合。

    有学者认为,跟骨内侧面与展肌之间除有血管、神经、肌腱外,次面的动脉网发出较多分支至骨内,故跟骨手术时宜采用外侧入路,减少了对跟骨血运的破坏,避免骨不愈合、切口不愈合等术后并发症。本组手术治疗全部应用“L”形外侧切口行切开复位内固定,跟骨结节显露困难时加用鱼尾形辅助切口,即在L形切口平外踝处作一弧形辅助切口弯向跟骨结节。该入路对90%以上累及后关节面的跟骨关节内骨折,可以满足对跟骨高度、宽度及长度和关节面恢复的需要,并可避免神经血管束的损伤以及内侧骨折块的失稳。切口皮下不行游离,于骨膜下分离,充分显露后,整复距下关节容易,但应注意切口下方不能有钢板、螺钉内固定物,否则皮肤容易渗液、坏死,本组3例术后切口渗液与此有关。

    跟骨后关节面骨密度高,螺钉抓持力好钢板固定可靠,且放置钢板时容易塑形。中央三角区则明显缺少骨量,应予避开置入螺钉[6]。跟骨骨折骨缺损区多为中央三角区,此区骨小梁稀疏,对于跟骨承重作用不大,骨折后遗留的骨缺损可以通过血肿的机化、成骨完成。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年轻患者在骨折复位后,对于小的骨缺损一般不需要植骨;但对于年龄55岁以上患者,在骨折复位后,骨缺损明显,植骨可以起到对关节面支撑作用,可维持复位后跟骨长度、高度,防止距下后关节面塌陷。本组有11例跟骨粉碎性骨折进行自体骨5例、人工骨6例植骨,均骨性愈合,无不良反应。

    总之,跟骨关节内骨折后应选择正确的手术时间、手术方式和术后处理,才能提高临床疗效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7]。

    参考文献

    [1]Grala P,Machynska BZ,Kierzynka G.Surgical treatment of 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Ortop Traumatol Rehabil,2007,9(1):89.

    [2]Ball ST,Jadin K,Allen RT,et al.Chondrocyte viability after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 in humans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260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