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临床医学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2010年 > 第11期 > 第4期 > 正文
编号:11976746
应用orbit三维弹簧圈在颅内动脉瘤栓塞中的临床治疗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1日 李 文 刘 智 赵书生 付卯宏 刘 宏
第1页

    参见附件(1595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水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其相关并发症。方法 对3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股动脉应用微导管插管,通过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并以Orbit压力解脱弹簧圈为材料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本组37例患者均一次性栓塞治疗成功,成功率100.0%。其中100%栓塞26例(70.27%),95%栓塞6例(16.22%),90%栓塞3例(8.11%),80%和<80%栓塞各1例(5.40%)。其中,1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术中动脉瘤破裂导致偏瘫;l例大脑中动脉交叉部宽颈动脉瘤栓塞完毕拔除微导管时,弹簧圈移入载动脉瘤内导致载动脉部分闭塞,术后经抗凝治疗无临床症状。术后随访3~24个月,均未发生颅内出血或缺血,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结论 orbit三维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可有效降低动脉瘤的复发和再出血。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Orbit可脱性弹簧圈

    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具有较高的死残率和复发率。血管内微弹簧圈栓塞术作为一种微创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已得到广泛应用[1]。现将本院神经科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采用Orbit可脱性三维弹簧圈栓塞治疗3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的总结性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神经科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收治颅内动脉瘤患者37例,其中男15例,女22例;年龄35~77岁,平均53.5岁。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或神经功能障碍,多由动脉瘤出血、瘤体压迫或动脉痉挛造成,所有患者均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定动脉瘤的位置并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动脉瘤部位:前交通动脉瘤8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14例,大脑前动脉瘤6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5例,颈内动脉分叉处动脉瘤2例,大脑后动脉瘤和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各1例。按Hunt-Hess分级:I级13例、Ⅱ级7例、Ⅲ级10例、Ⅳ级5例、V级2例。动脉瘤1.9 mm×2.2 mm×3.2 mm~11.8 mm×13.1 mm×10.4 mm,其中<5 mm 11个,5~10 mm者20个,>10~25 mm者5个,>25 mm者1个。

    1.2 治疗方法 局部麻醉加镇静或气管内插管全麻,微导管到位后患者全身肝素化,术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成功后置入6~8F动脉鞘并行全脑血管造影以了解动脉瘤的大小、部位、形状、方向以及有无多发动脉瘤及严重的血管痉挛存在,用6~8F导引导管以导丝导引至颈内动脉或椎动脉C2水平。分析动脉瘤形态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了解侧支循环情况,选择最佳工作角度并对动脉瘤的瘤颈和瘤体进行测量,根据分析测量结果选择治疗方式及合适的可脱性弹簧圈。本组采用Orbit压力解脱弹簧圈(美国强生医疗器材公司Cordis分公司生产)、SL-10微导管、0.014英寸TRANSEND EX PLATINUM微导丝。在路径图下经微导丝导引将塑形好的微导管缓慢送入动脉瘤腔,并使微导管头端进入瘤腔中央,根据动脉瘤的大小选择合适大小的Orbit弹簧圈逐个填塞。术后常规低分子肝素钙抗凝(速碧凝2500 U,qJ2 h)3 d后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50 mg 3个月。有明显的SAH和/或脑室出血者术后腰蛛网膜下腔置管引流3~7 d,脑血管痉挛者采用3H治疗扩容、升压和血液稀释。

    1.3 疗效判断标准 动脉瘤栓塞后经引导管将9 ml造影剂以3 ml/s速度注射(浓度≤250 mg/L),每秒摄片3~4幅以上并连续摄片4 s以上,在至少2个投射角度上动态观察。未见动脉瘤显影者为100%栓塞;动脉瘤颈少许残留者为95%栓塞;瘤颈残留者为90%栓塞;瘤颈残留并有少许瘤体残留者为80%栓塞;部分瘤体残留者为<80%栓塞[2]。

    2 结果

    本组37例患者均一次性栓塞治疗成功,成功率100.0%。其中100%栓塞26例(70.27%),95%栓塞6例(16.22%),90%栓塞3例(8.11%),80%和<80%栓塞各1例(5.40%)。其中,1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术中动脉瘤破裂,填塞第4枚弹簧圈时发现瘤颈破裂出血后给予瘤颈开口处载瘤动脉弹簧圈闭塞,术后患者偏瘫,右上肢肌力0级,右下肢肌力II级;l例大脑中动脉交叉部宽颈动脉瘤栓塞完毕拔除微导管时,弹簧圈移入载动脉瘤内导致载动脉部分闭塞,术后经抗凝治疗无临床症状。术后随访3~24个月,均未发生颅内出血或缺血,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病,其形成源于多种因素造成动脉壁结构的改变以及血流动力的改变。该病起病急,患者往往以突发的剧烈头痛甚至昏迷前来就诊,一旦破裂,病情迅速加重并可危及生命。颅内动脉瘤的传统治疗方法是开颅夹闭孤立或包裹动脉瘤,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早期手术夹闭可防止再次破裂出血,减轻原发出血的危害性并防治脑血管痉挛[3]。但传统的术式创伤大、恢复慢,且开颅手术要求手术医生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另外,对于一般情况较差、分级较高、手术难度大或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外科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均较高。

    Orbit三维弹簧圈具有良好的的柔顺性和贴壁性且对瘤壁的支撑力相对均匀,使得动脉瘤小泡的栓塞变得相对容易和安全,在三维DSA弹簧圈重建图像上可清楚地看到动脉瘤小泡被栓塞且完全不显影[4]。由于Orbit三维弹簧圈其成篮的优势以及术中选择的直径可以略偏大,使得已存在的动脉瘤腔隙及动脉瘤的潜在可扩展空间被Orbit三维弹簧圈完全填充,加之后续弹簧圈进入瘤腔及其本身结构学的特点,使得动脉瘤的栓塞不留腔隙并将术后弹簧圈压缩的可能性降至最小圈。Orbit独特的压力水解脱方式使得弹簧圈的解脱快而简捷,尤其在急诊动脉瘤手术时为动脉瘤栓塞节省了时间。另外,Orbit迷你型3D弹簧圈对小型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提供了可能性与安全。术后给予抗凝治疗3 d,祛聚治疗4周。蛛网膜下腔出血者通过腰池持续释放血性脑脊液、扩容、血液稀释及提高血压等方法以避免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本组37例患者均一次性栓塞治疗成功,成功率100.0%。其中100%栓塞70.27%,95%栓塞16.22%,90%栓塞8.11%,80%和<80%栓塞共5.40%。

    颅内动脉瘤的弹簧圈栓塞治疗比较常见的并发症有动脉瘤破裂、弹簧圈脱出动脉瘤、过度栓塞、血栓形成、脑血管痉挛及动脉瘤复发等,其中动脉瘤破裂出血为栓塞治疗最严重的并发症[5]。本组2例发生并发症,其中1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术中填塞第4枚弹簧圈时瘤颈破裂出血,给予瘤颈开口处载瘤动脉弹簧圈闭塞,术后患者偏瘫;另l例大脑中动脉交叉部宽颈动脉瘤栓塞完毕拔除微导管时弹簧圈移入载动脉瘤内导致载动脉部分闭塞,术后经抗凝治疗无临床症状。笔者认为,深刻理解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的解剖形态特点、正确处理术中并发症、提高栓塞技术有助于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综上所述,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操作简便、填塞充分、解脱迅速、损伤小、不损伤动脉瘤以外结构及住院时间短等特点,可有效降低动脉瘤的复发和再出血,临床愈后良好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95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