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临床医学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2010年 > 第11期 > 第7期 > 正文
编号:11976021
运动区附近大型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7月1日 唐文国 冯凌 唐晓平 漆建 罗仁国 王远传 苟章洋
第1页

    参见附件(2210KB,3页)。

     生长于中央区及附近的脑膜瘤,手术中主要面临对中央回、中央沟静脉的妥善保护,以避免加重功能区的功能损害。通过本组病例,我们体会:①MRI精确定位:头中央区及附近区域,由于位于头顶,CT的平面图像,有时定位很难准确确定病变与颅骨关系的前后界,常导致术中颅骨瓣与病变的不一致性。MRI可提供病变的三维空间图像,并可根据需要确定颅骨开瓣部位,使定位更准确。本组全部病例术前均行MRI检查,结合病变位置确定的开颅切口均适合设计需要;②合理设计切口:术前应认真阅读MRI影像资料,仔细判断中央回及中央沟静脉的位置[4],如仅为向后或向前方推挤,应在不影响肿瘤切除的情况下,最好将其隐藏在骨窗缘下,骨窗向前或后延伸,可避免在切开硬脑膜时局部组织外突所导致的损伤;③局够的骨窗范围:因肿瘤体积大,脑压高,骨窗偏小,不利于暴露,且运动区结构的严重外突,定会加重其损伤。局够的骨窗范围,可有效缓解颅压,减轻组织外突程度,达到减轻损伤之目的。尤其位于臁旁者大骨窗更有利于保护脑组织。本组经验,根据瘤周水肿程度及肿瘤部位,骨窗离肿瘤界3~5 cm为适宜;④合理切开硬膜:一般常规切开硬膜是沿骨窗缘进行,有利于暴露,但切开后脑组织没有了硬膜的保护而外突,可导致损伤。本组除臁旁肿瘤采用此方法外,其余采用选非重要结构区先垂直于瘤缘切开硬膜,显露肿瘤边界,再沿肿瘤界环形切开,同时据中央沟静脉的位置,暂时保留中央沟静脉区硬膜的连续,先分离暴露肿瘤,分块切除,待颅压有效降低后,再切开中央沟静脉区硬膜,使中央沟静脉在低张或无张状态下进行分离保护[5],切除残余肿瘤。此可防止硬膜全切开时局部组织外突对中央沟静脉的损伤;⑤显微手术技术的应用:显微镜的立体放大和同轴照明.使术野显露更清晰,并可在直视下将包膜与周围正常脑组织分离,尤其是能将粘连在肿瘤包膜上的中央沟静脉等重要功能血管作锐性分离,可以达到肉眼所难于达到的不用或少用钝性及电凝分离,从而可最大程度避免损害中央回区的供血血管和回流静脉所导致的术后神经功能损害或死亡;⑥慎用电凝烧灼破坏残余肿瘤:对于脑膜瘤的治疗,原则上应采取将肿瘤全切除,以达根治。多数文献报告认为,脑膜瘤术后复发与患者年龄、性别及术前瘤周水肿程度无关,肿瘤组织学分型在复发几率上很少有意义,而肿瘤切除不彻底是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6]。对于矢状窦旁的运动区脑膜瘤,除了将肿瘤切除外,还要处理受累的大脑镰及矢状窦壁。若肿瘤仅累及大脑镰,在可能的情况下可在距受累部分0.5~1 cm范围切除大脑镰。如累计矢状窦壁,可行充分的电凝破坏,以降低复发率[6]。但电凝破坏时必须注意中央沟静脉的位置,不可太靠近中央沟静脉注入上矢状窦处,以免热传导导致中央沟静脉缩窄甚或闭塞,引起严重并发症。本组1例术后7 d死亡,分析多与此有关。此后在处理类似情况时,我们均在距引流静脉0.5 cm外行电凝,越靠近引流静脉采用小电流不间断冲水下电凝,由此未再发生类似情况。

    位于运动区内的脑膜,由于术中的牵拉、电凝热传导致术区微血管损伤、肿瘤切除后局部压力骤然降低所导致的麻痹血管扩张引起的再灌注损伤等原因,术后神经功能损害难于完全避免。该区域大型脑膜瘤术后神经功能损害发生率未见文献具体报道,本组为55.8%,由此可见术后神经功能康复成为治疗的重点。据报道高压氧可有效改善脑损伤后微循环功能障碍,其主要作用机制在于:①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血氧含量,缓解脑缺氧[7];②可提高血氧弥散半径,促进血管生成和侧枝循环建立,能迅速活化“缺血半影区”的无效细胞,挽救部分受损而频临死亡的脑组织[8];③能够缓解血管痉挛状态[9];④具有清除自由基,减少缺血区脑组织的凋亡[10]。基于此本组术后除采用常规抗炎、脱水、预防癫痫等治疗外,对有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在术后两天拔出引流管后早期施行高压氧治疗,使一月内有神经功能损害者的完全康复率达72.4%。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Yamasaki F,Yoschioka H,Hama S,et al.Recurrence of meningiomas.Cancer,2000,89(5):1102-1110.

    [2] Chan RC,Thompson GB.Morbidity.and quality of life following surgery for intractanial meningiomas;retrospective study in 257 cases.J Neurosurg,1984,60(1):52-60.

    [3] 高宜录,顾志凯,陈建,等.颅内脑膜瘤大小分型的建议及其意义.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4,9(3):170-172.

    [4] 李学记,万经海,李长元.臁旁脑膜瘤显微手术策略.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4,20(6):447-450.

    [5] 丁学华,卢亦成,陈志刚,等.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3,19(3):226-228.

    [6] 倪呜山,潘昕,朱义文,等.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时上矢状窦处理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210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