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临床医学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2010年 > 第11期 > 第8期 > 正文
编号:11975933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血管内皮功能与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0年8月1日 董 莉
第1页

    参见附件(1363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尿酸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血管内皮功能之间的关系,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以我院门诊或住院新发现的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生化仪检测血尿酸浓度,通过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采用相关性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血管内皮功能与尿酸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尿酸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呈明显正相关;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呈明显负相关性。结论 尿酸可能损伤动脉内膜及内皮功能,提示降低尿酸水平可以保护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减少内皮损伤,使高血压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机率减小,为高血压患者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预防疗提供了一个新领域。

    【关键词】 高血压;尿酸;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内皮功能;动脉粥样硬化

    近年来,尿酸(UA)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关注。许多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认为,血尿酸水平升高是高血压发生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而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危险因素。目前尿酸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也是研究的热点。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障碍是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标志,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可以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改变。本文旨在对高血压患者尿酸与颈动脉IMT及肱动脉EDD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探讨尿酸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自2008年3月至2008年7月在我院体格检查、门诊的新发现的高血压合患者共12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高血压指南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即非同日3次血压:收缩压(SBP)≥140 mm Hg和/或舒张压(DBP)≥90 mm Hg。所有患者均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风湿性瓣膜病,SLE、肿瘤等疾病,均未服用降尿酸药物、他汀类药物或其他非甾体类药物,同时除外吸烟平均每天超过5支者。

    1.2 研究方法

    1.2.1血压测定 采用上海玉兔牌台式水银柱血压计测量右上臂血压,受试者均于非同日测3次血压,取平均值,测压前安静休息15 min,测量前禁止吸烟、饮茶、咖啡等,排空膀胱。

    1.2.2 颈动脉IMT的检测 采用GE ViVid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 MHz。患者检查前禁食4 h以上,取平卧位,头后仰,充分暴露颈部,检查时头偏向对侧,探头置于颈部,自颈根部到头端横切,转为长轴测量内膜中层厚度,分别测量左侧和右侧颈总动脉(分叉前10 mm处)、颈内动脉起始部(颈动脉分叉后10 mm处)、颈动脉分叉部3个位置远侧壁血管内膜内表面到中膜的外表面的距离(IMT),测量时测量部位局部放大,声束与管壁垂直,垂直内膜进行测量,取6个部位的平均值作为颈动脉IMT。

    1.2.3 肱动脉内皮功能的检测 利用Celermajer等[1]方法,患者休息10 min后平卧,暴露上臂,探头置于尺骨鹰嘴上2~15 cm处,显示出肱动脉测量其基础内径D0,然后用血压计袖带充气加压到200~280 mm Hg(1 mm Hg=0.133 kPa)以完全阻断动脉血流,维持5 min后迅速放气,于其后60~90 s内测量舒张末期肱动脉内径D1;(D1-D0)/D0的百分率(EDD%)为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反应内皮功能受损情况。在整个测试过程中,超声探头始终处固定位置,由同一超声医师测量,取3个心动周期的平均值。为了减少可能对血管顺应性的影响,全部测量选舒张末期,在心电图R波顶点。

    1.2.4 血尿酸的测定 超声检查同日清晨(近一周内未进食高嘌呤食物)常规空腹采静脉血2 ml,立即分离血清,以7600日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量血尿酸值。

    1.3 统计学处理 统计采SPSS16.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相关性分析、线性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尿酸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相关性分析:尿酸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呈明显正相关,见表1、图1;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呈明显负相关性,见表1、图2。

    3 讨论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认为动脉IMT能反映血管壁增厚情况,IMT的增加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颈动脉IMT每增加0.1 mm,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就增加 l1%,是为预测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与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亦是反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已被证明是动脉粥样硬化最早期的改变,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内皮依赖性管舒张功能是评价内皮功能的主要指标。从本研究结果来看,高血压患者尿酸与颈动脉IMT及肱动脉EDD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尿酸越高,动脉内皮功能越低、IMT越大,说明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浓度增高与动脉损伤关系密切,提示尿酸可能是高血压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危险因素。

    目前研究认为,尿酸可直接作用于动脉内皮,造成内皮损伤。尿酸合成过程中嘌呤、黄嘌呤氧化酶代谢生成的氧自由基,不仅可降低内皮舒张因子一氧化氮(NO)的生物活性,而且有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2] 。同时,尿酸盐容易结晶析出,沉积于血管壁,促进炎症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激活体内炎症因子表达,进而启动血管内膜炎性损伤。同时亦有研究认为,尿酸可以通过氧化还原过程中生成的阴离子转运体进入平滑肌细胞,激活MAPK,核转录因子等,促进细胞增殖;并通过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途径活化MARK、COX-2以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实现促增殖作用[3]

    另外,高尿酸血症以被证实可以引起血压的升高,而高血压病患者大动脉的主要特征性表现是顺应性改变,包括管壁增厚、胶原增生、弹性纤维减少或撕裂,管壁钙化以及动脉内皮功能异常等。其机制目前仍认为可能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作用有关。有动物研究提示[4],大鼠轻度的高尿酸血症可导致肾脏的损害,同时伴随的RAAS系统兴奋和神经型一氧化氮合成酶表达下调,由此引起血压的升高,这些可以通过降低尿酸水平来逆转。最近KHOSLAUM等[5]研究显示,尿酸水平与较低的基础肾脏血流相关,并且影响肾血管收缩,而肾血管收缩常见于高盐平衡时血管紧张素Ⅱ的流入,这就支持了尿酸可以直接激活肾脏RAAS这一假说。同时,高血压患者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以及肾小动脉硬化和局部组织缺氧使乳酸生成增多(乳酸对尿酸排泄有竞争性抑制作用)均可导致肾脏清除尿酸减少,血清尿酸水平升高[6],由此可见高血压和高尿酸血症存在有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作用。因此推测,尿酸可能通过提高血压来间接影响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本研究结果认为,尿酸可能通过直接与间接作用,对动脉内膜及内皮功能产生损伤,提示降低尿酸水平可以使高血压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机率减小,为高血压患者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预防疗提供了一个新领域。

    参考文献

    [1] Celermajer,D.,K.Sorensen,and V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63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