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临床医学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2010年 > 第11期 > 第9期 > 正文
编号:11975637
川崎病患儿血小板CD61和CD62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9月1日 王春岩 李亚蕊
第1页

    参见附件(2090KB,3页)。

     1.5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资料比较,方差齐则用t检验,方差不齐则用秩和检验。P<0.05为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为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川崎病患儿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CD61、CD62p的检测结果比较 川崎病患儿治疗前全血CD61、CD62p阳性表达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川崎病患儿治疗前后CD61、CD62p检测结果比较 15例川崎病患儿经治疗后,全血CD62p阳性表达率与治疗前比较有所降低,CD62p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川崎病患儿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CD61、CD62p的检测结果比较 KD患儿治疗后全血CD61、CD62p阳性表达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仍高,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见表3。

    2.4 川崎病患儿合并冠状动脉异常与未合并冠状动脉异常者CD61、CD62p检测结果比较 合并冠状动脉异常者全血CD62p阳性表达率与未合并冠状动脉异常者相比均增高,具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见表4。

    3 讨论

    KD发病原因至今不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资料表明川崎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血管炎损害,T细胞、B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被激活并产生大量的各种细胞因子,激活体内免疫系统,造成血管内皮细胞和其他细胞损伤[2,3]。有研究表明血小板作为一种细胞急性时相反应物,与KD内皮损伤密切关联,血小板活化促进血栓形成为血管炎致动脉狭窄、闭塞、冠状动脉异常的主要病理基础[4]

    CD61(GPIII a)是由二硫键组成的单链,分子量为90 000,726个氨基酸组成,为跨膜蛋白,其膜外侧、跨膜区和膜内侧的氨基酸数分别是692、29和41个。CD61与CD41(GPII b)在Ca2+参与下以1:1的比例构成复合物。CD41/CD61(GPII b/III a)是血小板膜表面最多的糖蛋白分子,占血小板总蛋白量的18%,每个血小板表面约有5000个CD41/CD61,GPⅡb/III a是由a、B亚单位以非共价键连接而成的异二聚体,能表达多种受体功能,CD61是与纤维蛋白原(Fg)、纤维连接蛋白(Fn)、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等粘附分子结合的受体。作为受体CD41/CD61具有诱导性、表达(活化)的重要特性,该特性是血小板聚集和黏附反应的重要环节[5]。CD41/CD61经信号激活后,其构型发生改变,纤维蛋白原受体暴露,与纤维蛋白原的亲和力明显增加,引起血小板聚集,是血栓形成的最后的共同的通路[6,7]。血小板活化后10秒内CD41/CD61最大限度活化,是早期血小板活化的标志物[8]

    CD62p亦称血小板活化依赖性颗粒表面膜蛋白或P-选择素,属于细胞黏附分子中的选择素家族,富含半胱氨酸,分子量为140 000,正常情况下不表达或低水平表达,在血小板活化时与血小板表面的质膜融合,显著表达与血小板膜上。CD62p在血小板活化后10 min表达可达高峰[9],CD62p不被血浆蛋白所掩盖,不随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是活化血小板的特异性标志物[10] ;还介导血小板-内皮细胞间、血小板-中性粒细胞间、血小板-单核细胞间及血小板之间的黏附,参与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炎症和免疫反应,激活中性粒细胞,释放血管活性物质、氧化代谢产物,促使纤维蛋白原沉积等生物学效应发生,使血管内皮的损害加重[11]

    本研究结果显示,川崎病患儿治疗前后CD62p都 呈高表达,虽然治疗后CD62p有所降低,但较正常对照组仍高,合并冠状动脉异常组CD62p表达显著高于未合并冠状动脉异常组,具有统计学意义。证实活化的血小板参与了全身血管炎的发病过程,检测CD62p阳性表达率可以反映川崎病患儿血小板活化程度,预测冠状动脉异常更具有意义。CD61是泛血小板特异性标志物,存在于各种激活和非激活血小板表面[12],KD患儿在治疗前后CD61均呈高表达,考虑与CD41/CD61的构型变化有关。

    KD急性期治疗目的是控制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症,防止冠状动脉瘤形成及血栓形成及血栓性阻塞。本研究结果显示:KD患儿经丙球和阿司匹林治疗后,CD62p阳性表达率显著降低,说明治疗有效,可降低血小板的活化程度;但经治疗后CD62p阳性表达率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说明川崎病急性期及合并冠状动脉异常患儿的恢复期均存在血管内皮功能异常,恢复期也应抗凝治疗。大量研究表明,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及合并冠状动脉异常患儿的恢复期均伴有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并会长期存在[13],川崎病患儿最初的内皮功能异常导致了凝血异常及血管形态学异常。

    川崎病病程过程中动态检测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阳性表达率,对川崎病的诊断和疗效判定具有比较重要的临床意义,对预测冠状动脉异常是否发生更具有价值。

    参考文献

    [1] 杜忠东.川崎病.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74.

    [2] Newburger JW,Takahashi M,Gerber MA,et al.Diagnosis,treatment,and long-term managerment of Kawassaki disease:a statement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 from the Committee on Rheumatic Fever,Endocarditis,and Kawasaki Disease,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Young,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Pediatrics,2004,114:1708-1733.

    [3] 杜忠东.川崎病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24-726.

    [4] Furukawa S,Mafsubara T,Umezawa,et al.Serum levels of P60 soluble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duriing acute Kawasaki disease.J Pediatr,1994,124:721-725.

    [5] Andrews RK,Fox JE.Platelet receptors in hemostasis.Curr Opin Cell Biol,1990,2(5):894-901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90KB,3页)